发一篇关于《红发安妮》的笔记:
原文在第24页之第9行到13行:
话音未落,她的眼泪就“哗”地流了下来。她一下子瘫倒在桌边的椅子里,手臂无力地搭在桌上,小脸深深地埋进臂弯,嚎啕大哭起来。隔着火炉,马莉拉和马修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也只有——马莉拉硬着头皮开口说道:“行了行了,就这么点事儿,哭成这样像什么样子嘛?”
我当时阅读到这段落时,我好奇:作者为什么用了三个副词“最后,还是——也只有”来说明马莉拉开口说话的状态呢?
旁白:我阅读时常常这样自言自语:碰到一些看不懂、有怀疑的地方,给自己下一个问号;然后自己尝试重新看一遍上下文,再理解下,串联成自己的话语回答一番。
1)当时没人说话,这是事实,马修和马莉拉面面相觑,安妮在哭;所以,当马莉拉开口时,是一个结果的表现,文字中用了“最后”来描述。
2)马修这么内向,他不太懂如何和女性打交道,尽管他一路上和安妮聊得很愉快,但是此时此刻,估计他的状态也是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否则,他也不会把安妮带回家,让马莉拉做决定。所以,是“马莉拉开口说安慰话”还是“马修开口说安慰话”的二选一情况下,“还是”马莉拉出马可能更有作用,也符合马莉拉一贯那决定的角色设定。
3)马莉拉面对带回来的孩子性别的落差,表现出一系列的感性举动:她看到安妮先惊呼、接着不甘心地确认事实、然后再喊道;当时的紧张、压力氛围是马莉拉制造的,安妮很大程度上是马莉拉弄哭的,所以“也只有”马莉拉开口安慰女孩。
通过这几点分析,我发现作者想说、又暂时不道明、让读者自己去领会的有趣。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类似体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