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这种“高原现象”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胜枚举。
虽然在桑代克饿猫迷笼实验中提到过学习就是通过练习完成的,但是事实上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平台期,就像你登上高原,会出现呼吸困难的高原反应一样,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停滞不前的学习平台期,无论怎么练习,依然看不到长进,这就是高原现象。最早是由布瑞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的,他本来是在练习电报的收发动作,却惊奇的发现学习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
当他学到15-28天时,出现了成绩停顿的状态,不管怎么练习,仍然没有丝毫长进。但是高原现象并不是说明学习已经达到了极限,只要在这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练习,又会出现进一步提升的现象。
弗兰克斯也曾研究过这一现象,每天练习105次追踪物体,一共10天,在最开始的几天,学习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在中间的几天就出现学习无法提高的状态,在度过这一阶段后,坚持的练习,让学习又出现了进一步的提升。
高原现象是学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因此,高原现象指的是,练习的进步是先快后慢的,到中期出现暂时停顿现象,即练习成绩保持一定的水平不再上升甚至呈下降的趋势,直到打破框架才有一个新的飞跃。
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1)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受其思维、注意力、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制约,其变化会对技能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或者意志品质差,缺乏继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
(2)生理因素,长期训练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在疲劳状态下,人的身体素质下降,视力减弱,力量达不到动作要求的标准。这种生理疲劳现象,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疲劳,表现出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思维迟缓,记忆减退等现象;
(3)知识因素,已有知识与技能的限制以及新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的影响。
此外,感觉机能和中枢机能对动作的控制和调节作用减弱、提高练习成绩的新的活动结构和方法尚未形成、练习方法不当一时无法突破困难等都会造成高原现象。
怎样克服高原现象?
1、适当放松
这个时候,往往因为学习导致的焦虑情绪已经比较严重了,再继续下去可能会过犹不及,所以可以给自己一段适当的放松时间。
当然这个放松不是说让你完全就不学习了,那当然是不行的。
而是说,可以去巩固下已经学会的知识,因为已经学会的知识我们回头去复习的话,就不会消耗那么多的精力,相比于攻坚难题,复习就相当于是放松了。
同时,还能把从前的知识再仔细梳理一遍,把基础打得更牢,对后续的攻坚难题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2、改变认知,正确认识
我们要知道,高原现象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现象。
不只是你一个人会出现,所有人都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必对此过度焦虑。
当看不到明显进步的时候,我们也要对自己说,这是正常现象,只要自己坚持,继续学习下去,一定能突破这个关卡。
而一旦突破这个关卡,收获的必然是坚持的硕果。
3、改变学习方法
因为不同的学习阶段,需要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
刚开始习惯了这种学习方式,不见得在后面的学习中也适用。
所以要及时改变学习方法,可以参考下身边人的学习方法,从他们的学习方法中找灵感,最后形成适合自己的新学习方式。
4、进一步丰富知识
有时候,之所以会卡在高原阶段,是因为知识还不够丰富。
我们都知道,要足够的质变才能引起量变。
所以只要你坚持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熬过了知识积累的这段枯燥期,就必然会引发学习的质变,从而突破高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