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活动第六模块的主题是未来之路,它已经为我们教师规划好了一条贴合信息化时代的成长之路,这是目标,更是不断自省的标尺。做好教学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需要有足够的内驱力,需要不断思考、反省,更需要不断学习。就我而言,最近地,就是踏踏实实地让自己每一节都尽可能的信息化,想方设法能让自己上好信息技术融合课。正如音频中陈蕾老师所说,它需要作为教师的我去努力处理好这三点,改变理念、坚持常态化应用和加强教学反思。
首先是改变理念,从教师中心转向以生为本,再抵达学生中心,也就是心中始终要有转变的念头。只有我们在课堂真正看到学生,把时间、空间、话语权让给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
春季开学到现在,我会时不时提醒自己十二个字的口诀“少才是多,无才能有,慢才会快”,它的确让我感触颇丰。所以,我有意识的减少了我在课堂上的出现,而是通过问题引发思考,进而开启小组讨论,再由学生进行表述。问题就变成了我课中活动的核心,比如《税率》一课的问题就是“李叔叔的月工资是?元,则他应缴个人所得税纳?元”和“陈叔叔不用缴个人所得税,他是不是偷税漏税了?”《利率》一课的问题就是“把30000元存入银行半年,到期时能取回多少钱?”和“你能编一道不一样的题吗?”课中的问题讨论环节都需要学生在便签纸上写下自己答案并在小组内分析交流,教师用手机拍摄学生的生成作品进行展示分享。
其次是坚持常态化应用,也就是王博士提出的“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三条标准。真的实打实的使用确实很难,我是从这学期来时坚持使用反馈器设备的,对我的挑战是要我打破之前的教学设计,要重新去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去构想整节课的问题。虽然很难,但是久而久之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可以适应的。同时依照特定的、优秀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其实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备课压力,也容易让自己的教学行为变得规范。比如我对《借镜一所成功学校的校本教学模式》一文中提到的福建省上杭一中的“533模式”就特别有感触,我总是沿用这种教学模式,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课首对预习任务进行检查,课中适当讲解后做大问题的讨论,一定要有学生的生成,课尾做当堂的巩固练习,进而制定课后的拓展提升。例如我在《税率》一课中,课首完成2题,教师说明税率的计算方法与不同税种的说明后,在课中完成关于个人所得税的列式讨论,其中有学生作品的生成,课尾再完成2题的检测任务。
最后是加强教学反思。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很有时效要求,可能刚下课的时候的印象比较深,半天一天之后就忘记差不多了。所以我之前确实没有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但现在有了信息技术,它确实能让教师进行反思可以有据可查。现在我会在课后打开百宝盒看一看自己上课的问题,因为自己还在模式,所以我在回看自己课的过程中总会发现设计时的问题,我很容易可以写一些简短的心得。
数字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比起过去需要更细致的设计、规划与执行,除了学校以外,教师自身需要一直一直思考,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