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贸贸然地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啃书带来的烧脑也是痛并快乐的。本书作者是黄宝生,是季羡林先生的梵学教学第一批学生。这本《梵学论集》,大体是黄宝生在治学研究的路上发表的关于梵学的一些研究和见解,作为了解梵学的入门读物来说还是挺合适的。
起初读梵学,只不过是因为梵与佛的关系,原想着粗略了解一下相关内容,作为研究佛经的一些基础罢了,不曾想这一看就是数日,闭门不出一口气啃完了《梵学论集》,虽不走学术之路,但是兴趣由生,也算是“见自性”了。
1、梵文是古代印度上层阶级所使用的语言,而巴利文是下层百姓所使用的。现在所说的梵学,不仅仅包括佛学和宗教研究,还包括戏剧等在内的古典印度学。
2、《金刚经》中著名的偈颂,现在流传盛广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如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鸠摩罗什译本的,玄奘译本的是“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对比着看,再对比梵语原文发现确是玄奘的翻译更符合翻译学的标准。
3、“佛陀”一词并不是直译自梵语,而是由梵语Buddha先传向大夏,先译为吐火罗语再译为汉语。(见季羡林《论梵语td的音译》(1948))
4、“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小于米粒,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黍粒,小于黍籽。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这些世界。”
——《歌者奥义书》
我很想将我这些天来的所看所悟以完整有序的文字形式整理出来,比如北派禅宗与南派禅宗的渐次与顿悟的分歧,比如之前在张大春的《大唐李白》里作为典故出现的天女问佛的起源,但是没有梵学功底,读此书原为拓宽自性,只能是日后慢慢补足了。
列些《梵文论集》里出现的书单:
钱钟书《管锥编》《谈艺录》
《本生经义释》
梵语抒情长诗《牧童歌》
《诗庄严论》《舞论》
冯至《十四行集》
季羡林
金克木《梵竺庐集》
《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
《入楞伽经》(对照各个译本)
掩卷长叹。
无论是关于外国文学的研究方法,还是梵语文学修辞,抑或是中印古代文化传统比较等等,无一不是需要长时间研习的领域。
我对学术研究并无兴趣,只是梵学关乎佛经,佛经关乎玄学,那是不得不读了。只是越读,越是感慨人力的渺小罢了。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