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mind is its own place, and in itself, can make a Heaven of Hell, a hell of Heaven.
成家以后和母亲分开住,相隔4小时车程。回去的机会并不多。电话倒是隔三差五打:多半是她说,她说的多半是小事,这些小事多半是她的不满:对父亲的不满,对生活的不满,甚至对邻居家狗的不满。她一直是我的精神支柱,从小鼓励我自立自强——虽然这种教导里多少有着缺乏安全感的成分。
在我整个大学,以及大学毕业很长一段日子,都陷于一种“无聊”的情绪之中……跟叔本华所描述的:“欲望满足之前是痛苦,欲望满足之后是空虚 ”的说法不一样,那是一种没有“欲望”,消沉的,毫无希望的,看上去死气沉沉的世界和未来。
为了找出这种心理自毁的倾向,我开始了自我教育之路,一个工科生开始了心理学、人文学习。人类智慧的好处就是,你总是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或多或少的找到一些借鉴之道。而如果能从中找到如何快乐的方法,那便能救赎好几个世界。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快乐,为了获得快乐,我们又需要做些什么?
我主修基因工程,从专业的角度,我深信基因加诸于生物体身上的力量,不亚于信仰于宗教徒,更何况基因的力量还是经过工业时代科学验证的。是的:
遗传决定了你50%的快乐水准。
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的基准线,类似于“笑点”,你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笑话让“笑点”低的宝宝们大笑不止,而高冷的人会觉得你们都是傻X。这根快乐的基线部分是由你的基因片段决定的——就好像基因片段决定了你的高矮胖瘦,是否面若桃花, 它一样决定你外向开朗还是内心的海拔突破天际,决定了你是暖男还是高冷男神。
哈佛的心理学家们做过一个测试:
心理学家们对一个中彩票的人,和一个因为车祸而截肢的人进行了跟踪,在事件发生不久,中彩票的人快乐基线急剧上升、截肢的当然人生惨淡——但经过6个月之后,这两个人的快乐基线又回归到他们中彩前的差不多的水平……
所以,从这个程度上来说,快乐不是0还是1的二进制,而是一个连续的统一的过程,我们所要做的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追求每天更幸福一点。
幸好,上帝还留了50%给我们自由发挥……否则人生大概太沉闷了点。
怎样发挥? 从以下三个方面大体可以窥得一二:
1. 努力去体验积极情绪
体验积极的情绪能提升人的快乐水准。体验这些积极的情绪的认知能力,就好像你的英语水平,开车水平——受每个人内在理性的抉择能力驱动,能通过有意识的练习养成习惯,进而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通过最简单不过的一些小小的练习:
——有意识的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好的一面,如:失恋的时候,多想想过去一起的美好时光,而不是计较于那些不愉快的回忆;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提起过父亲任何对她好的那些事,她年复一年孜孜不倦的用她重构的记忆刻画出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烟酒成瘾,冷漠而又爱控制的父亲,而事实上:父亲做饭,偶尔洗衣,喜欢和母亲一起逛街,烟早戒了,倒是酒因为这几年母亲无理取闹开始多喝。想想几十年的时光里,回忆不出一丝温情,生命也是挺荒芜的。可惜的是尽管我多次提醒,母亲没法看到。
——感恩:哈佛有些简单的做法,写一封感谢信,去你想要感谢的人那里,读给他听。在社交极其发达的今天,这绝对不是高效沟通方式,但有用。对于我来说,一张小小的手写便签的诱惑也比一屏email强。
——提供帮助:不用你倾家荡产做慈善,哪怕给流浪狗流浪猫提供点小帮助也可能让你感知心里那片柔软的地方。
2. 每天都有全神贯注的时刻
即心理学家米哈里·齐克森心流理论, 这是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无论是读书、学习、工作、运动,全神贯注能让人产生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而这种感觉是驱赶无意义感觉最大的武器。产生心流的时候,时间是停滞的,我们没有心理时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所有的就是当下的一刻,在这一刻所有的时间有着最大的意义,它所带来的是心灵最大限度的平静。
3.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每个人潜意识里对自己有一个期望,会按照这个期望去努力创造,接近符合这个期望的环境,只有他挖掘出所有的潜能,消除所有成长的障碍,人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当然,没有一种成长可以没有经过自身的成功和失败,痛苦和振作就可以轻松获得。所有快速见效的鼓吹都是皇帝的新衣。即使是常识,也并不那么平常,让常识运用于生活中就更没那么容易。当我们追求特定的意义,想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将实际行为带入生活中的时候,快乐程度也就随之提升了。
很简单的道理,常识的简单性并不表示每个人都能做得很好。到现在我也未从不快乐中解脱出来,但我知晓了人类认知的复杂性,不再从科学上的“正确答案”去要求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也突然明白,教育本身并非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辨识正确的问题,并为了努力找出最合适的方案去获取信息。
唯一遗憾的是,父母提供给我的教育让我可以思辨,并开始更多的自我教育救赎自己,而我却无法改变母亲的认知,救赎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