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适量的活动,是符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适当的课间活动能让孩子更多地与同伴交往,增进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友谊,调节学生的精神面貌,让孩子在交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各自的心理特征。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意见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护意识和能力。但大部分孩子在交往中都喜欢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情绪或体验游戏的快乐,而没有考虑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危险后果。因此,我们班主任应该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帮助孩子提高安全意识。
(1)对于孩子安全意识薄弱的情况,有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安全”“危险”的概念理解上存在年龄差异,9岁前的儿童还没有萌发出一种自我危险意识。班主任可以利用各种校园安全文化载体,如:班会课、板报、安全知识小报、安全知识竞赛等等,进行安全知识宣传。给孩子提供充足的具象材料,让各种安全知识具体化,成为孩子熟悉的经验,从而让孩子形成相关的安全意识。
(2)根据小学生记忆发展特点,我们班主任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识记、保持、再认、回忆与他们相关的课间安全知识,让安全知识成为长时间的记忆,促进孩子安全意识的形成。
(3)有研究表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关心的方式、方法与意外伤害发生率存在一定联系,不能很好地获得父母为其提供安全教育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意外伤害。因此,班主任应该加强家校联系,把与小学生安全意识相关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各种家校互动方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在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