亥二、壞苦性(分四科) 天一、總標義【復有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復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 「復有苦受及所依處所起煩惱」,這個苦的感覺,「及所依處」這個所依的六根和六境。苦來了以後,你受苦的時候他不會就停留在這裡,還會引起很多的煩惱的;苦來了的時候,瞋心來了,還可能造種種罪的這些事。「復有無病等、順樂受處等,及彼所生受所起煩惱,如是總說為壞苦性」。這個前面這個分科,應該重想一想。「復有無病」,還有這個「無病」等事,無病、年少、…乃至親愛合會等,這些「順樂受」的地方。「及彼所生受」這個樂受的因緣所生的受,這個受生起來以後又會生起煩惱;生起貪煩惱,或生起了瞋煩惱。「如是總說」這是「壞苦性」;前面是苦苦性,這在是壞苦性,這是壞苦性的建立。天二、釋得名【此中樂受及所依處,由無常故若變若異,受彼增上所生眾苦。若諸煩惱於一切處正生起時纏縛其心,令心變壞即生眾苦,故名壞苦。】 這是第二科「釋得名」,前面是「總標義」;這第二科是「釋得名」。 「此中樂受及所依處」,引起你的樂受及樂受所依止的地方,也還是六根六境。「由無常故」這個生出來的樂受不是永久的,它又變了,「若變若異」又變化了,前後有不同了;前面是樂受後來變成苦受了,「若變若異」。「受彼增上所生眾苦」,你就要領受那個六根六境的強大力量,令你引起了很多的苦惱。「若諸煩惱於一切處正生起時」,生了苦以後,苦受現前以後心裡面就會有煩惱,多數有瞋的煩惱。「於一切處正生起時」,你的六根接觸六境的一切處的時候,「正生起」苦受及諸煩惱的時候。「纏縛其心」,這個苦受和煩惱纏繞你的心。「令心變壞」,令你心原來的樂受變壞了、沒有了。「即生眾苦,故名壞苦」,得名「壞苦」的原因就是這麼回事,這樣意思。天三、引教證【如世尊言:入變壞心執母邑手,乃至廣說。又如說言:住貪欲纏、領受貪欲纏緣所生身心憂苦。如是住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纏,領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煩惱為壞苦性。】 在「廣建立」這一科有「徵」、有「釋」。「釋」裡面分三科,第一科解釋「苦苦性」,第二科解釋「壞苦性」,第三科解釋「行苦性」;現在是第二科解釋這個「壞苦性」。解釋「壞苦性」裡面有「總標義」、有「釋得名」,現在是第三科「引教證」。 「如世尊言」,如同佛所說的。「入變壞心執母邑手」,這個「變壞」前面講過了,就是有煩惱「纏縛其心、令心變壞」,所以這個「入變壞心」就由不變壞心入到變壞心;就是煩惱沒有動的時候叫作不變壞,煩惱動了叫「變壞心」。所以「入變壞心」這句話就等於是說他起煩惱了,起了煩惱的時候「執母邑手」,這個「母邑」就是女人;這是指男人說的,去執這個女人的手。這「邑」這個字以前曾經講過,是一種尊稱,對女人的尊稱叫做「邑」。「執母邑手」,就是去捉女人的手。「乃至」到「廣說」,這下邊沒有引來,那就是這些煩惱的相貌,這些事情。 「又如說言」,又如佛說。「住貪欲纏」,就是這一位有情,這個人他的心在貪煩惱裡邊活動;心本身是無記性的,也不是善、也不是惡。但是現在生起了煩惱,生起煩惱這個心就安住在煩惱裡邊。什麼煩惱呢?就是貪欲的煩惱。這個貪欲的煩惱就像一條毒蛇似的纏住這個人,就是纏住他的心。「領受貪欲纏緣所生身心憂苦」,這個貪煩惱來了以後就引起了很多的憂苦,這個心就領受這些憂苦,他不能夠排斥、不能排出去。這個貪煩惱的因緣,因為貪煩惱活動了所以在自己的身體上引起了苦惱,在心理上也引起了苦惱。這個「身」是指前五識,「心」就指第六識,引起了一些憂愁苦惱。這個苦惱現起了的時候,你這個第六識就受這苦惱的逼迫,所以叫做「領受」。這是說這個煩惱使令你受到壞苦、去覺受壞的苦惱;這是說「貪煩惱纏」。 「如是住瞋恚、惛沈睡眠」,前面是說「貪煩惱」。這下面說到瞋恚的煩惱,或者是惛沈睡眠的煩惱。其實惛沈就是睡眠,但是睡眠的動機是想要睡眠,惛沈的動機是想要修止觀、但是昏沈來了,這個時候叫做「惛沈」。「掉舉惡作」,「掉舉」是心裡面的掉動;「舉」也是動,「掉」也是動;就是回憶以前可愛的事情,這些妄想叫做「掉舉」。「惡作」就是後悔;譬如說是在那兒靜坐打了很多的妄想,把光陰都空過了就後悔,做錯了事情後悔叫做「惡作」,也是心裡的妄想。還有「疑」,就是對於佛法僧,或者修行的法門有所疑惑。這也都是煩惱。「領受彼纏緣所生身心憂苦」,這就是「壞苦」的意思,原來煩惱沒有現起的時候心裡是很平靜的、很自在的;煩惱來了使令你有了憂苦,所以這就叫做「壞苦」。 「由此至教第一至教、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壞義可得;故說煩惱為壞苦性」。「由此至教」,前邊這都是佛說的,在經上講的。由此「至教」至極之教、至理之教,就是最圓滿的真理,說明圓滿真理的言教,就是佛的法語。「第一至教」,「第一」是讚歎的意思,讚歎佛的至教最殊勝。在佛的法語裡邊說到「諸煩惱中苦義可得」,因為身心領受到憂苦,「苦義可得」。「壞義可得」就是破壞了煩惱不現起的時候那個平靜、平和的境界,也有這種道理。「故說煩惱為壞苦性」,這是結束這一段文。 這是「引教證」,引佛的法語來證明這個「壞苦」。「壞苦」就是因煩惱引起的苦惱叫做「壞苦」。天四、結建立【如是名為建立壞苦性。】 這是第四科「結建立」。這就叫做「建立壞苦性」,這個「建立」就是安立,也就是佛說明這件事給它一個名字,叫做「壞苦性」。(2018.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