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假期正式读完的第一本书是陈彦的《西京故事》,先是被书名吸引,看了两章就欲罢不能。特地去百度搜索陈彦的其他作品,才知道他原来就是我寒假里倾心阅读的小说《装台》的作者。由此知道小说的品质不低,于是认真追读下去。
我就想知道:进入西京大学就读的罗甲成最终命运会如何?因为像他这种以为高考会一考定终身,读书改变命运,却被大学校园阶层对立,贫富分化的现实一叶障目,一心认定姐姐罗甲秀这样的平民子弟,毕业即失业,看不到前途和希望,于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年轻人在不同时代都大有人在。
包括我曾经经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一些学姐学长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肆意挥霍青春,不思进取,一旦毕业去家乡普通中学任教,心态立崩。他们眼中只有同学的人脉和关系,却很少静心读书,规划自己的将来,以致蹉跎半生,一事无成。
进入大学读书有什么用?是不是读书的价值就只是那张文凭?当过民办教师和村支书的罗天福因为为儿女筹集大学费用,在举家进西京城创业打工的艰辛过程中,他反复思考这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只上了小学的招弟眼界不开阔,凡事只考虑自己。而罗甲秀却处处为别人着想,做事有格局。
记得有次课间与几位同事聊到中职生极端厌学现状,我举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他们的就业率百分之百,学霸在这个专业基本不占优势。运气好的话,实习工资月薪都能达到三四千(学校就业办一般都会把毕业生送到长三角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年学校已经闯出了路子)。如果能成为大堂经理,尤其是在江浙沪,收入必然会远远超过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所以这一专业的学生认定读书无用,他们中职生会比师范本科生混得好。
一位正在积极考研的外聘老师接过这一话题:“就算中职生和本科生月薪一样,都是四千元。但本质上,此钱非彼钱。”
我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
读书少与读书多的人生境界不同。读书可以拉长生命长度,读书可以提高生命质量。
同样的四千元,读书少的人会拿来买奢侈品和高档化妆品,以此来提高自信,不惜超前消费,为金钱而工作。真正的读书人却选择买书,读书来自我充电,充实自己。就算“腹有诗书气自华”这话有点玄虚,但沉下心来阅读经典书籍的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取知识,开启智慧,冷静从容应对现实中的沟壑纵横,必然会少走弯路,人生不会过于大起大落。
同事曾总结过这一规律:学历低的人婚姻不稳定,再婚,离婚,绯闻不断,人生就是不断折腾。学历高的人从恋爱到婚姻,一步到位,生活态度严谨,家庭稳定,事业发展顺顺当当。
东方雨老人对罗甲成的现身说法为什么切实有效?不是他大学退休教师的身份,而是那三间房满满当当的各类书籍一下子镇住了狭隘偏执的罗甲成。他每个月整理两本古书,这种纯粹无功利的读书态度真正折服了罗甲成,他的言传身教将已决定退学的浑小子拉回到安心读书,完成学业的正道上。
再说说罗家做的西京梦。无数离开家乡的打工人做的也是西京梦,通过努力和闯荡来发家致富。只是罗福成显然有备而来,此前他已几进西京城。眼界和志向不同,让他殚精竭虑将一双儿女通过高考送进西京大学。
他深思熟虑,不盲目打工,而是创业,将他多年前学得的千层饼绝技带进西京城,这市场定位和前期市场调研都准备充分,何况他教师和村支书的职场历练又让他的素质远远高出普通农民工,用西门锁的话说:“只要能给他一个合适的平台,罗天福能成大事。”
何况他精神富有,明明他家中有两棵价值百万的古紫薇树,饱读诗书的他信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他坚守祖业,赤手空拳去西京城打天下,两年不到,“罗家千层饼”做出了口碑,还接纳了投奔他的亲友们。
女儿罗甲秀毕业求职屡屡碰壁,笔试第一,面试却总是落选,于是女儿横下心来帮父亲开一家门店,将“罗家千层饼”做大做强,发扬光大,还解决了与她处于同样困境的几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相对于其他人的折戟而归,梦断都市,罗家这西京梦做得脚踏实地,梦想最终发芽,开花,结果,生根落地。小说结尾,罗天福和妻子淑惠为了守住家中的紫薇树暂时回到家乡,而罗甲秀和村里去西京打工的亲友们留在西京城继续打拼。
罗甲成在小说中是与姐姐并肩前行,小说就此戛然而止。但改编的电视剧则是他毕业后成为大学生村官,向西京城推荐塔云山的特产。我肯定认同电视剧的改动,因为本人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者。
《西京故事》撷取了罗家的西京梦这一艺术视角,思考读书与做梦这些绕不过的人生命题。
总觉得读书是修身养性,涵养心性。做梦,以梦为马,驰骋天下。读书给梦增加厚重的底蕴,为梦插翅。做梦则是实现王阳明“知行合一”人生哲学,读书人是幸福人,真正的读书人不是书呆子,不是废柴,而是逐梦,筑梦的领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