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教育资源十分匮乏,但在众人眼里却是非常公平的。在那个年代,我们都是就近入学。
我升高中那年,我们区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因没有县办中学,只有一个区办的高中,每年招收两个班,约110名学生。
我初中的学习成绩不错,自然能就近入学,被 “优先”录取在区办高中读书,这是父母亲最期待的,因为那时我年少,既不想让我远离老家,同时也期待读书的同时还能为家里分忧,周末回家做些农活。
当时我们区里有7个公社,每个公社有两个初中毕业班,能考上高中的,大部分都会就近进区办高中入学,个别离学校较远的公社的学生就会到就近的县办中学就读。另外,县办中学学位有富余时,也会补录一些当地区办高中没有录取的学生。
学校坐落于区公所所在的小镇上,离我家虽有8公里,按当时学校的要求,只能住校。不过周六下午放学以后也能回家,周日上午至少还能在家做半天的农活,能减轻家里一点点负担。
我是1976年秋季入校的,那时学校还是以学农为主,虽然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但每周有一天要到学校的农场或附近的生产队去劳动。
农场的劳动,主要是种杉树、给杉树倒剪枝叶、种红薯、油菜、小麦等。另外,学校校园内还有一些菜地,种植应季的蔬菜。
到附近的生产队劳动,基本上是辅助育种,那时刚好开始种杂交水稻,学校周边的生产队全是杂交水稻的育种基地,我们学生就配合育种队在授粉季节摘禾叶、括粉等,以提高授粉机率。
高一那年,物理学习了柴油机、拖拉机的工作原理等内容,老师到附近的大队请来一位手扶拖拉机手,教我们开手扶拖拉机。
另外,学校正在建一栋新的楼房,一楼是学生宿舍,二楼是两间教室和老师办公室兼宿舍,我们偶尔也会到工地上劳动。
高一第二学期,学校为了改善住校生和教师的伙食,在我们班组建一个蔬菜队,负责校园内菜地的蔬菜种植和管理,我那时是班长,自然成了蔬菜队的队长。
每天早晨早操时间就负责对菜地里的蔬菜浇水和施肥,这样我们蔬菜队的同学就不应每周到学校农地再去劳动了。不过,高一那一学年基本上就是在半读半农中度过。
还要说的是,高一在校的课余时间,就是参加学校的田径队和排球队练习,其中排球我练了足足两个学期,当时的基本功练得比较扎实
高二上学期开学不久,国家就恢复高考了,学校开始重视教学工作,组织了作文比赛、数理化竞赛,老师们开始忙着高考的事情。
同学们看到可以考大学了,虽然仍然感到很遥远,但这是跳出农门的最好途径,因此也陆续把心思和精力转移到文化学习上,早晚自习时间读书的氛围浓了很多,逃学、逃课的现象慢慢减少。
这时,让我们最痛心的是学校唯一的物理老师,也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个老师,在高二开学前突然调到离家较近的县办中学去了,而新来物理老师是一名刚从地区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一名的工农兵大学生。
可能由于自身基础不好,这位老师对当时教材上的一些稍难上点的例题者没办法讲解清楚,别说帮助我们系统复习参加高考了。
加之当时历届高中毕业较多,我们本身的文化基础也不好,高中毕业那年,我们参加高考几乎全军覆灭,应届生中理科班只有一名同学考上本科,其余没有人上大专分数线,同学们毕业离开学校时,好多同学都伤心大哭发一场。
第一次参加高考如此失落,给我尚未成年的人生很大的打击,自己万万没能想到,一个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学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还被学校树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兵,高考却名落孙山。并对人生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消极的看法。
当时的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方面向上级申请增配一名好的物理老师,另一方面做我们那一届同学的工作,希望成绩稍好一点回校复读,学校提供便宜的条件。
但遗憾的是,因为高考后各个学校都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都想方设法调入好老师,哪会把好老师放走。
学校没能要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老师,上级再次分配一名师专应届物理专业的毕业生来校任教,不过比之前那位老师还是好了一点,
但毕竟自己都没有参加过正规的高考,加之缺乏教学经验,第二年高考时,还是物理拉了我们几乎所有同学的后腿。
为了跳出农门,在父母的支持下,我返校复习一年,仍然没能考上大学,幸运的是当年高考改革,中专只从高中毕业生中招生,
大中专院校招生是一张考卷,没考上大学的还有希望上中专,我就这样带着无奈,带着十分的不情愿,上了省城的中专学校就读。
我中专毕业后在县城参加工作后不久,区办高中全部被撤销,好的老师调入县办中学任教,不能胜任高中教学的则分流到初中任教。
后来得知,我的那两任物理老师去了初中,前一位是回到自己老家的乡办初中任教,后一位因丈夫在城区,调到城区的初中任教。
由于物理成绩不好,影响了我高考升学,给我的人生留下阴影,多年都没能消失,至今提起,仍然心有余悸。
庆幸的是我还是幸运者,我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找到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也有了较好的职业发展。
而我的一些同学,后来放弃了复读,至今仍然留在农村,有的虽然有所成就,但大多数成了终身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与条件并没有达到全心全意理想的要求。
区办高中,也是我的母校之一,给我们农家子弟就学带来了希望,让我们更多的乡村孩子读了高中,创造了更好发展的机遇,但由于条件所限,教学质量不高,也给我留下无限的遗憾。
这是已经过去的历史,历史无法改变,也无法挽回。如今我也想开了,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我们要的是着眼当前,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