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许你一席婵娟梦
夜色已经沉黑,倦倚窗前只等这一轮皎洁的月,姗姗穿过鱼鳞似的云彩,轻俯于庭院楼台之上,映照在凝结更露的垂叶之间,静穆宁寂的清辉银波婉约地大写着一个明亮的"秋"。
自古中秋之月总是让人心生感伤和愁绪,多少佳话因月而生。多少唐诗宋词,名卷豪阙,在千年之间被低吟浅唱。最豪放洒脱熟于众口应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叹人生在世,逆境之中也应保有乐观,憧憬美好,尽显洒脱情怀。其间提到一个婵娟的典故,不由想起这一美好祈愿的出处。
战国时楚国有位三闾大夫屈原,主张联合外盟共同抗秦,在楚国施行仁政,却被佞臣上官大夫靳尚反对和陷害。利用楚怀王的昏庸和南后郑袖的贪婪,联合秦使张仪以600里归地为饵,诱使楚国和齐国反目结亲秦国。在郑袖设宴款待中,意图除掉屈原,南后郑袖佯装喝醉倒在屈原怀中,被怀王撞见,以为二人有染,大怒将屈原革职囚禁于太庙之中。屈原有两位弟子,男称宋玉,女称婵娟。敬仰尊崇师父的爱国主张,得知师父身陷囹圄,一路风霜前去探望,疲惫不堪到达时晕倒,师父用给自己送来的酒想为婵娟暖身,不料酒中有毒,婵娟身亡。屈原痛失爱徒,长啸问天,将一袭题有桔颂的轻纱为婵娟掩面祭奠。让牢监深受感动,火烧太庙,救出这位爱国大夫屈原。
自此以后,婵娟既为形容女子姿态曼妙优雅,又常为比喻月色明媚美好,佳期如梦如约。我愿意听这样的传说,带着无限想象,在每一个有月亮光顾的夜晚,筑一场填补空无的梦境。
今夜,这月一如往昔,轻盈的走过夏季,带着沉甸甸的秋思端庄而美丽,素洁而清幽。没有如钩的忧伤,没有残半的孤独,而是圆圆满满的送上问候。千里之外的思乡游子,久居彼岸的挚爱亲朋,共聚在桂宫广寒的清辉之下,举杯遥祝,互道思念。
小时候盼望中秋是为了和家人坐在院子里品尝各类瓜果和甜香的月饼,然后用月饼罩住眼前的月亮,比比究竟谁大,不懂父亲为何望着夜空喃喃自语“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或“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长大后,怀揽稚子才明白,这个节日让人分外愁思感叹,伤怀落寞。本应阖家团圆欢声笑语却又显得相思无尽处。
这绵延月色又是穿越远古的临风仙子,从摇曳红烛的窗棂漫步到万家灯火的盛景。那月从儿时手捧一轮的清澈金黄到而立之年的远观凝望,都不曾改变,每个人都有一个关于月亮的故事,或有一篇月光之下的情话诗篇。难得今夜如我,守着一束冷辉向往玉兔嫦娥谱奏的悠扬古曲,轻逸地飘进你我心里,抛却所有俗世的纷扰,许一席婵娟美梦来度这静夜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