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
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十四个节气在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此时太阳已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即终止之意,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将到此为止,随后会逐渐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
北方更能体现出一天之中已是春夏秋切换的三明治模式,南方的暑热虽未退尽,甚至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秋老虎”的短暂高温天气,但制造热浪的副热带高压也渐渐退居二线。
大部分地区雨季将结束,降水量随之减少,此时北方的朋友要抓紧时间蓄水保墒以防干旱而延误冬作物的播种期。
处暑三候
人们说此时的天气,“一场秋雨一场凉”“立秋三场雨,麻布扇子高搁起”“立秋处暑天气凉”“处暑热不来”等,就是对“处暑”气候变化的直接描述。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
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到150度时,即每年的8月23日左右,夏天的暑气算是真正结束了。这个节气就叫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暑将退伏而潜处。”处暑节气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22℃以上,处于炎热的夏季,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是黍、稷、稻、粱等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丰登”。
“鹰乃祭鸟”一语相当有美学或象征的意义。鹰在大寒节气、小暑节气里稍有介绍,在数千年的历史上,鹰被奉为神一样的存在,鹰是战神的象征。《列子·黄帝篇》记载:“黄帝与炎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为前驱,雕、鹏、鹰、鸢为旗帜。”后人也说:“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天地始肃”一语超越万物,直接以天地表征物候。天地肃杀之气渐起,古人常在这一个时节处决犯人,谓之“秋决”,就是要顺天地肃杀之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收,在秋天收取死囚的性命。秋天“行戮”“戮有罪”成了定制。在传统文化里,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金对应秋和西方,行刑使刀,所以用金于秋、于西门外问斩。明清时,斩首在宣武门外,宣武门乃城西门。
对先民来说,“禾乃登”也是季候中的一件大事。农民要进献五谷,天子尝食新收获的谷物,首先要奉献给祖庙。对传统社会而言,五谷丰登意味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多事之秋”的由来
处暑的天气变化多端跟农业生产的要求也相匹配。“处暑一声雷,秋里大雨来。”当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中国内地时,若大气干燥,会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则会带来秋雨。
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一场秋雨(风)一场寒。”气温下降日趋明显,昼夜温差加大,秋雨过后又会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此时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肠胃炎、感冒等流行疾病,这是“多事之秋”。
处暑如何养生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在处暑节气,人们要当心“秋燥”伤人,注意平时的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辛辣香燥食品,多食清淡食品。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干燥,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
“秋燥”属温燥,病症多表现为头疼、少汗、口渴、干咳少痰、咽干不适、手脚心热等,跟上呼吸道感染并不相同,这种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不适,主要与久晴少雨、秋阳暴烈的气候有关。
处暑生活的乐趣
至于民间,有的是生活乐趣。中国北方人就称处暑之际的小蜻蜓为“处暑”。晚明谢肇淛曾点评此类民俗说:“今俗指麦间小虫为麦秋,可笑也,亦犹北人指七月间小蜻蜓为处暑耳。”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云彩疏散自如,不像夏天的浓云成块,民间因此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即“出游迎秋”。当然,处暑之际有中国农历的“乞巧节”,这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的传说几乎跟中国文明相始终,男女君子的相思相亲也确实需要“慎辨物居方”。处暑之际还有“中元节”即“鬼节”,民间为此有祭祖、布施等重大活动,如“放河灯”的习俗。肖红《呼兰河传》中曾解释这种习俗:“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处暑 · 古诗词赏析
-01-
《菊花》
唐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02-
【问菊】 潇湘妃子
清 曹雪芹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03-
《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04-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