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仁?(2)
仁是什么?遍观《论语》和《孟子》,孔子和孟子有大量关于仁的论述,但似乎都未下过确切的定义,如果一定要说定义,或许孟子说过一句精辟的话,他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是人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概括来说,仁就是人道,也就是天道。也就是说,仁在人类生活的所有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主宰地位,它既是人本来就具备的人性,也是个人修身立命的追求,也是天下大同的根本。
还有有子的一句话,说出了仁最初的内涵。
有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若的这句话可以说准确地表达了仁的本义,儒家追求的是世界的大同,而它的前提是人与人的和谐,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的五伦关系,五伦的基础是亲情,即父慈子孝,所谓孝悌也者,由此推广之,才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思想观念,也才有君仁臣忠。
总体而言,仁的内涵实在太丰富和复杂,是很难精确定义的,粗略分析,孔子和孟子对仁的论述大致可以分为几种情况(《论语》中也收录了一些孔子弟子关于仁的一些论述):一是强调仁的根本地位;二是从正反两方面描述仁的表现;三是将如何求仁致仁;四是实例分析,因人论仁。
一、仁为本
从修身立命的角度讲:
孟子曰:“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孟子曰:“仁者无敌。”
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
孟子曰:“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
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讲: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从国家兴亡的角度讲: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曰:“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