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文·亚隆是一位智者,阅读他的书,既有文学上的享受,又有理工科推导公式一样的逻辑缜密。物理学家费曼说过“一个知识,你不能把它讲清楚,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理解它”。亚隆先生显然是对心理咨询非常理解的人,他不但写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专业著作,还写了一些以心理咨询为主题的小说。
在这本书中,亚隆先是总结了存在主义的来龙去脉(甚至给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找了几个“近亲”),提出了存在主义的四个假设: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感。阅读他的分析,我会每每自觉认同他的观点,没有能够提出疑问的地方——这句话似有班门弄斧之嫌,保留下来还是想表达一下对亚隆先生的崇敬和信仰。
死亡
在“死亡”这一部分,亚隆先生花了大量篇幅来讨论弗洛伊德忽略死亡焦虑是人最基本的焦虑这一点是不恰当的。篇幅之多,多到我想跳过一部分论证(内心OS:“亚隆老师,我都认同,咱们谈下一个问题吧”),因为我觉得死亡焦虑是如此明显的焦虑,没必要跟弗洛伊德较劲这个。后来,我突然意识到,亚隆先生的书,不仅仅写给支持存在主义理念的人,也写给不认可存在主义、比如固守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对于后者来说,也许更多的论证都是不够的,因为先入为主的偏见是很难被察觉的,要改变他们的观念类似于要他们否认内心的权威。更普遍地说,这本书是写给普通成年人的,适合任何成年人阅读,没有专业上的理解障碍。
我肯定也有我的个人困扰,特别是跟权威的关系。所以,看到亚隆先生论证弗洛伊德的错误,我不禁庸叹“论证得好”。当然,我也注意到,亚隆先生会把论证集中在学术层面,并且尽力地尊重弗洛伊德的理论、思想脉络、历史局限。这是对差异观点的尊重,也是西方批判性思维的理性体现。读亚隆先生的书,也是在和亚隆先生学习做人,既不必信奉权威,也不必抓住权威的错误不放。
(当然,书中也写到了弗洛伊德忽视“死亡焦虑”的原因,一是其师承着严格的物理化学的因素影响——弗洛伊德是严谨的科学家,做学生起就注重神经心理学的研究;二是其个人的经历与对高学术成就的追求。这两个原因自圆其说)
自由
在“自由”这一部分,亚隆先生首先提出自由意味着责任这样一个观点,该观点与现在流行的“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观念如此不同,每一个听到“自由意味着责任”观点的人都好奇、惊叹这个观点。
在“自由”这一部分,亚隆先生强调了责任、行动,这与系统式家庭治疗的核心观点很接近(第260页特意提到了米尔顿·埃里克森、保罗·瓦茨拉维克,这也是我今年的阅读书目的作者)。我会觉得亚隆先生只是拿存在主义做个引子,写作目标是把所有心理咨询的理论、技巧都包容进来。更积极的说法是——心理咨询的理论、技巧都是相通的,不管从哪个方向阐述,都是在摸同一头大象。而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他们都在摸符合时代特征的同一头大象,而非已经死去的、被社会淘汰的、石膏化了的大象/大象模型。
孤独
在“孤独”这一部分,亚隆先生提出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存在孤独,并且重点讨论“存在孤独”(其与“人际孤独”有一些重叠)。这部分我读的印象不深了,这部分用了一些篇幅谈到马斯洛和佛洛姆的观点,还讲到了《爱丽丝漫游仙境》中一段关于爱丽丝存在于睡着的红心国王梦中的段落,此部分讲到一个常见的“错误”观念——只有有人想到我,我就存在。
无意义
在“无意义”这一部分,我读书的印象不深刻,只有几个案例进入了我的潜意识。这是因为我一直信奉“人生是有意义的”,每个人的意义可能千差万别,虽然我未必能说得清楚意义是什么。
我突然想到一类事情:现在的互联网发达到:任何的不幸都会引起许多陌生人的关注。例如,冻死在英国冰柜车中的39位越南偷渡者、抖音上直播癌症晚期的播客、南美洲的一次火灾、北京二环里的一次杀人事件等。更别说发生在网上的自杀。很多自杀者会质疑生命的意义,亚隆先生在“死亡”主题里也提到了:自杀有一种掌控感,死亡是不确定的,而自杀却可以克服这种不确定性。我的狗尾续貂:和自杀者不相关的陌生人,都会因为自杀者的离世,而投入一些情绪(同情、焦虑、哀叹等),更何况几乎没有自杀者是不带任何社会关系而活着/自杀的。
当然,这个逻辑不能反过来,不是因为有陌生人的情绪投入,所以就不能自杀,这里不是想对自杀者做这样的道德绑架。而是说,任何痛苦(以自杀为极端例子)哪怕被无关的人看到,都会引起负面情绪的涌动和消耗。
这本书,有大量的科学性(学术文献的引用)、有大量的心理学历史观点的整理、有社会演变带来心理模式的演变、有大量易懂的案例。我不禁推荐给了中年危机的死党们,我保证他们都看得懂。这本书,同时也是想成为咨询师的人必看的书目。
亚隆先生写作的厉害之处,在于把心理学、哲学、文学、宗教有机地串联了起来,这是许多科学家所不具备的兴趣,也是许多非科学工作者不具备的能力。
心理学脱胎于哲学,但是在学科分类、科研项目申报等“人为分裂的历史进程中”距离哲学越来越远,然而时时回顾自己的“原生家庭”——哲学,无疑对心理学的自我发展有帮助。
文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未经条目化”的心理学,从文学中寻找心理学的线索和案例,甚至比在精神科看到的线索和案例还要多。就本书而言,读完全书,可能印象最深刻的名字是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和加缪(有趣的是,百度词条里把两人写成互为“对手”),其次才是心理学家奥托·兰克、马斯洛、佛洛姆等。
经过科学的繁荣发展,宗教的地位大不如前。但是与其说是科学破坏了宗教的权威,不如说是商业社会破坏了宗教。商业社会的一大观念就是:你值得拥有,你就是上帝。当“上帝”有了困扰的时候,心理学才有工作的空间,这也可以说正是心理学的难处所在——如何引导上帝找到Normal的自己。
在心理学刚起步的时代,人生包括生活、工作、和一点娱乐。而当代,娱乐可以占据人的全部时间。90年代人们或许讨论社会会走向奥威尔的《1984》还是走向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商业社会的繁荣发展早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娱乐至死。
心理咨询是非标准化的,商业社会憎恨非标准化,因为非标准化意味着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快速复制、无法统一宣传。心理咨询也是标准化的,欧文·亚隆就是这样的标准制定者之一。心理咨询的标准化,在于理论、在于体验、在于技术、在于人心。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愿你开卷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