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放手让孩子登台讲课文,这是本学期的第一次尝试,尽管十年前我已让班里十位小老师依次登台给同学们上过语文课,学生给学生讲课,是那一届的常态,他们都习以为常,因为那一届孩子我整整带了他们四年,三年级至六年级,所以对他们比较信任,师生之间的默契度也较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比较高,到了六年级时,班里的部分语文优等生,语言表达水平较高,也善于思考,他们会提前备课,有时是两人一组讲课,有时是单枪匹马,他们个个信心满满,争当小老师,而且效果很好,全体学生都很热情。
而今天下午第三节,索力帆老师的表现更是出乎我的意料,相当的成功。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胡适先生的《毕业赠言》,很适合孩子给孩子讲,小老师学着我平时上课的思路从字词入手,从而拓展到段、篇,她语言丰富,落落大方,她会在学生们读完重点段落之后,请他们谈感受,会适时给予语言性鼓励及掌声,当她提出问题而同学们不能及时回答出来时,她会让他们小组内讨论交流,是的,合作很重要,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指出:合作是个人与世界建立温暖、健康、牢固联系的途径和能力。而这个索老师呀,已经把这种学习合作运用到课堂里了,她甚至会在同学们交流时或写赠言时走下讲台,俯下身子和他们共同讨论,这种俯下身子与同学们在一起的画面深深感动了我,整个课堂气氛特别融洽,可能是在这届孩子的眼里,学生完全代替老师上课是第一次,学生们的热情似火,师生皆有所获……
而我,这节课踏踏实实当了一回学生,坐在最后一排,洗耳恭听索老师的教诲,过了一把学生瘾,她在学生们读完第三自然段后这样发问:“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同学们同意他的观点吗?举手谈谈感受。” 可能是孩子们还没想好,当时没人举手,当她环顾四周时,我把手高高举起,准备起来给孩子们来个抛砖引玉,索老师挑起了我,我答:“我不同意这个观点,做学问,没有图书馆,我可以想办法借书,比如我小的时候,想看哪个小朋友的书,就想尽办法去对她好,帮助别人做事,帮助打扫卫生,帮助背书包,有时候还给买上一角钱的瓜子……要想读书,总会有办法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读书如此,做学问更是如此,只要你想,没什么办不到的!” 我的回答赢来了孩子们的一片掌声,紧接着余达,孟想,刘恬恬,吴鑫,张世昊,刘远等主动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最让我对她刮目相看的是,当她在总结3、4、5、6段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董卿在主持节目时曾这样说过,只要你下定决心想做一件事情,全世界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所以做学问也是如此。” 这句话把我雷到了,是的,我没有想到她的词汇量这么丰富,能合适的把这句话准确的引用到课堂上,课堂的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的时候,我把巴西作家保罗·柯艾略《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这句“当一个人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他完成梦想。”呈现给了大家,正好和她引用董卿的那句相互照应,告诉孩子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抛弃学问。
特级教师吴非曾这样说过:“有能力‘教’,是更有智慧的学习者;学‘教’,也因此更会学。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 是的,索老师为了上好这节课提前备课,准备了两天,她琢磨怎么教才能把孩子们教会,体验了“学”和“教”的不同,得到了掌声,树立了自信。
这节课,她是老师,我是学生,课堂上同学们或读书或思考或讨论或回答问题,课堂效果很好,下课铃声响起,这节课圆满结束,心里暗暗感叹:这样角色转换,真好! 同时,心里也暗暗懊悔:我若是早点这样尝试,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