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研究中国文化,孔子所编的《礼记》是不能不看的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初期保罗万象的著作。以现代学术来讲,包括了哲学,政治,军事、经济,卫生、医学等各方面的学问。当然,是原则,不像现在分的那么细。所以礼记这部书,并不是只讲礼貌。我们的礼节礼貌,只是历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
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来讲,就是哲学,哲学大致可分为两个范围,以中国道理来讲,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一切学问。都包括在内:形而上的,在中国人叫做道,在儒家思想叫做天,天道也就是本体论,形而下的,在西方哲学,就是知识论,人生 的价值论。西方哲学大概是这样分类的。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所说的这个名词----形而上者谓之道。
什么是形而上,就是宇宙来源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先有男还是先有女?究竟这个宇宙万有是谁创造的 ?宗教家说是一位主宰创造的 ,哲学家就问这个主宰是哪里来的?创造主宰的又是谁?假使创造主宰的是主宰的妈妈,那么主宰的外婆又是谁?哲学家是一路追到底的 ,讨论这形而上的道,就是本体论,形而下是讲宇宙万有形成以后的各种现象和各种知识。西方本体论的探讨,最早发源于希腊,也几经两三千年了。当时大概又分为两派,一派是唯物思想,一派是唯心思想。这个唯心与中国固有文化所讲的唯心,又不相同。讲到哲学,这个基本上的思想来源问题,首先要认识清楚,以免混淆。
后来哲学家认为,人为什么会知道宇宙的来源?是靠知识来的,靠思想来的,那么,思想的本身是不是靠得住?就先要研究了,于是产生了知识论,假使思想的本身都靠不住,那么用思想所了解的宇宙的本来,也是不完整的。这就是哲学的范围了。一直经历了上下几千年的这一学术,中国人根据日本人的翻译叫它为哲学。
两外一部分人生哲学---研究人的价值问题。
在西方哲学家看来,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有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爱,宗教只教人信,而且是专制强权,绝不允许你怀疑,你想知道上帝是怎么来的,但是你不能问,只要信就得救。哲学家说,你要我信可以,不过你要把那个幕拉开给我看看,我看到了以后,绝对信,这是哲学精神。
后来因为哲学的发展,又形成了科学,科学家更进一步说,光看一下还是不行,我要摸到以后,我才相信的确有这个东西。所以由宗教而哲学,而科学,是今日西方文化发展的步骤。
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有,所有哲学是人生哲学。只讲做人伦理的道德,讲做人应该怎样。西方人认为我们没有哲学,过去我国的一些学者也跟着人家这样讲,是不对的,事实上,中国的 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而且最多了,不过,需要大家努力整理,我国学者,在这几十年里,所整理出来的哲学思想,还是不够的 。太不够了,而且有所偏。这还要我们自己温故知新,多向这方面努力。
现在,我们讲的重点,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的人生上的一切运用,因此就接到这一节了。
三国演义的幕后功劳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教人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这义字上表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我们要注意仁义两字,仁字凡是博爱,慈爱都叫仁,世界各国文化都有仁的同义词,但中国的义字,英文法文德文,任何一国文字中都没有同义的字。只有中国文化才有的。这个义字 ,有两个解释,儒家孔门的解释讲: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另外一个解释---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中国人有这个性格,为朋友可以卖命,我们中国人这种性格,有时候不儒家的影响还要大,为了朋友,认为这条命改送给你,没有关系,帮你的忙给了你,其他民族也有这种精神,可是没有这种定义。我们有这种文化,而且过去中下层普遍存在。这很重要,尤其一个国家在变乱的时候更明显,在抗战期间就看到,老百姓为国家民族牺牲的精神,非常伟大,就是中国文化的表现。有人说这是儒家孔孟思想影响的,并不尽然,其实是三国演义等等几步小说教出来的。所有中华民族能够有忠义之气,这是我们民族的特性,特别的长处,所以我们负责教育的,要留意这类问题。
这里信近于义,与墨子的义字,有相同之处,人为什么守信,答应的话,一定做到。所以我们历史上有著名的季布一诺千斤的故事,论语中的子路也是这样的人,言可复也,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什么是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的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i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 的时候,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所以人恭敬不恭敬,表面态度虽然重要,更重要的 是 内心的事。因此恭敬就是礼
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就是动机,中国文化,亲亲仁民,爱物,因不失其亲,意思是人绝对无私是做i不到的 ,这个问题将来会讨论到,中国文化中两个观念是由道家出来的,一个是大公无私,一个是绝对自私,两种极端思想,对我们而已都做不到,而儒家则主张有限的自私。举个例子,如果大家没有衣服穿,我弄了一件,再给别人穿,助人的心形,由近而远,渐渐扩及他人,亦可宗,像这个样子,也可以宗仰。
这些都是讲做学问的态度,然后再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事,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与《乡党篇》孔子自己生活的态度,做人的标准是相通。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贪求过分的享受。这两句话的意义,是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做于言。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到 的 事,要敏捷---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本,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做好学。可见,《学而》一篇,并不是说读书就是学问,前后好几处,都是这样证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