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智者,权且算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吧。如今却真的想在简书中干一件自不量力的事情。计划编写的回忆录至今仅仅十余篇,不但感到驾驭文字能力的匮乏,而且在经常出现次序的颠倒,总不能把构想已久的回忆录变成“太监”吧。思来想去还是要硬着头皮坚持写下去。各位简友如果觉得读我的文章是浪费生命的话,不妨就拨冗点赞后离开吧。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1979年可以被成为改革元年,相对于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辉煌成就而言,1979年无异于是“春寒料峭”了。
在这一年,物资依然非常的匮乏,就连凭票供应的的米面油也经常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更不要说是蛋奶肉等副食品了,所以,供销社的柜台前不但经常性的出现排长队的现象,口角纷争也是屡见不鲜的。但由于政治上的宽松使得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有了极大的改变,特别是附近的一些农民由于包产到户的政策的即将落实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的憧憬。作为年仅七岁的我,心里关心最多的恐怕也就是这张嘴了。记得是春节前夕,妈妈带着我去买猪肉,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终于买到了带着手掌那么厚肥膘的猪肉。在所有人艳羡的目光下,我却噘着嘴说:肥肉只能用来炼油,有啥吃头呢。
后来才知道,在清油供应严重不足的时代,动物油脂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替代品,有一些买不到或买不起猪肉的家庭,只能靠酱油来炝锅或炒菜了。对于很多90后和00后而言,不知道听到“油渣”一词会不会认为是“油腻中年渣男”的简称呢?但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油渣意味着美食,完全可以和现在的哈根达斯、必胜客相媲美了。
言归正传吧。虽说刚才还在埋怨着母亲买了许多的肥肉,但回到家后的我就形影不离的“黏”在母亲身旁了了。特别是在妈妈炼制猪油的时候,我就目不转睛的看着猪油从白色变成微黄、焦黄。猪油那特有的香气不停地撩拨着我的味蕾,当时的样子就是“谗言欲滴”一词的最好诠释。等母亲捞出油渣并撒入白糖后,我的美好生活瞬间就到来了,所有的不快立刻飞到了九霄域外。当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端着空碗走到灶台旁边的时候,妈妈慈祥的笑着说:“别撑着了,等下次炼油时不就又能吃到了吗,剩下的明天给你做油渣包子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猪油、猪油渣也基本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些年网上又出现了为猪油翻案的文章,或许是这些文章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我买了一些猪油计划重新感受曾经的美味。可是当我再次品尝到糖拌猪油渣时,却完全没有了那记忆中的味道。是啊,回忆再美好也只是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