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读《善战者说》第二讲:七计—-比较的七个维度。
孙子认为应该从七个维度对双方的优劣势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战争胜负的结局:“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即哪一方君主有政治高度?哪一方将帅有军事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
这七个维度,也被人称为“七计”。事实上,“七计”就是“五事”的细化与延伸。也是孙子的SWOT分析框架(比较优势,劣势,机会,威胁)。
1、主孰有道:孙子上来就强调组织领导者的作用,确实独具慧眼。领导者的眼光、境界与高度,往往是决定组织命运的关键因素。
商业世界中,单纯关注自我财富的企业家,和同时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企业家,其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管理方式,也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选择,并最终拥有不同的命运。
2、将孰有能:人对了事才能成,团队比项目创意更重要,再好的创意,执行团队不行,也无法实现;而那些牛的团队,早晚都能够找到好的项目。创始人的能力高低,会直接决定团队可以走多远。
解放战争的莱芜战役之后,蒋介石以顾祝同代替薛岳、刘峙,统一指挥徐州、郑州两个绥靖公署。
粟裕得知蒋介石临阵换将,曾经有一个评价:薛岳用兵尚称机敏果断,而顾祝同历来是我军手下败将。以顾祝同代替薛岳,是典型的“以庸才代替干才”,国民党军队一定会出问题。
果然,在顾祝同的指挥下,很快就有了孟良崮战役整编七十四师的全军覆没。
胡林翼有一句名言:“营官不得人,一营皆成废物。哨官不得人,一哨皆成废物。什长不得人,十人皆成废物。”
3、天地孰得:再有能力的将军,没有了天时地利,也会吃败仗;弱者则可以借助天时与地利打败强者。
赤壁之战时,曹操以20万大军,号称80万之众,水陆并进,南下进攻孙刘联军。周瑜却一眼看出曹操必败,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天时、地利都对曹军不利。
“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都属于五事中的“法”这一要素的细化。
4、法令孰行:张预的注解是:“魏绛戮扬干,穰苴斩庄贾,吕蒙诛乡人,卧龙刑马谡,兹所谓‘设而不犯,犯而必诛’,谁为如此?”
5、兵众孰强:兵,在这里指的是兵器;众,在这里指的是装备。“兵众孰强”,就是谁的武器装备更加精良。战争当然主要靠人,但武器装备对于胜负来说也同样重要。
当年李陵率军深入漠北与匈奴作战,以5 000步兵,被匈奴骑兵主力3万多人包围,却毫不畏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汉军精良的武器装备。
战国时期魏国能够建立60年的霸业,依靠的军队叫“武卒”。武卒天下无敌,除了士兵选拔严格、训练有素之外,还有就是兵器精良。
6、士卒孰练:战争中,武器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使用武器的人。再好的武器也需要人去使用,军队只有训练有素,才能真正发挥出武器的效能。
而好的训练,还包括体能、意志、纪律、荣誉以及战术的运用、战斗的作风、团队的认同、组织价值观的打造等内容。
没有训练,就不会有战斗力。司马迁曾经说,吴起一生与诸侯大战76次,其中64次是全胜,其余的12次也打成了平手。吴起一生就没有打过败仗。为什么?
除了吴起指挥才能高超,还有一个原因——吴起极为重视并非常善于练兵。吴起总结过战场上的一个规律,就是士兵战死,常常是因为没掌握打仗的本领;军队失败,常常是败于不熟悉的战法。
他由此得出结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用兵的高手,一定是训练先行。
7、赏罚孰明:关键就在于“明”,因为在实际管理中,赏罚从来都是组织最主要的管理手段之一。奖赏是用来鼓励立功的,惩罚是用来杜绝奸邪的。奖赏不能不公平,惩罚也不可不公正。
马云“挥泪斩卫哲”时,内心曾经极其纠结。但马云最后还是做出了众所周知的选择。他后来解释说:“我要做的是捍卫这个公司的价值体系。如果你叫我一声‘大哥’,我就可以不杀你,那以后,有多少兄弟叫我‘大哥’?我不是‘大哥’。”
拿下卫哲的震撼力,可想而知。马云此举,成了多年以后人们还在津津乐道的一个经典管理案例。
“赏罚孰明”的“明”,除了当赏则赏、当罚则罚、赏罚公平,还有一层含义,就是赏罚要适度。准确把握好宽严的度,进行精准地赏罚,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激励。
总结:企业竞争中,只有分析清楚自己相对于对手的优势和劣势,找出自己所处环境的威胁和机会,才能进行正确的战略评估,制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