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m
本篇为《日常心理伤害的应急处理》的第二篇。这一期,要谈的常见心理伤害是——反刍(chú)。
反刍本来是某类动物特有的一种消化方式。其心理学意义为:类似于PTSD但程度轻于PTSD,总是不能自控地回想起先前经历的一些创伤事件,沉浸在痛苦里不能自拔。就像一个已经结痂(jiā)的伤口,总是被重新撕开,反复流血。
你有发现吗?
一个宴会上,你谈笑风生,把每一个人都逗得开怀大笑。你当时也开心极了,可是你很快就会忘记,只记得好像不久前有个宴会,也没发生什么特别的事。
月度总结了,老板夸你这个月拿了销售冠军,你当时可有成就感了,可是过几天,你又很快投入到下一轮的赶业绩中,老板夸你时的细节一下子就忘了。
可是,要是宴会上你出糗了,遭到大家的嘲笑。你可不会忘记,一连好几星期脑中还不断回想起大家嘲笑你的样子,你羞耻得无处自容;
要是月度总结上老板当众批评你这个月业绩垫底,让你羞怒交加。接下来的日子,每当你在谈业绩或统计业绩的时候,脑中就会自动浮现老板在训斥你时的场景,让你痛苦不已。
在遭遇痛苦的经历时,通常我们会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从中反思和领悟,减少沮丧的窘迫感,提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从而继续前进。
但是,对许多人来说,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他们通常无法从中脱身,不仅没有获得情感的释放和进步,反而陷入反刍的恶性循环。
在循环中,痛苦的场景,记忆和感受一遍又一遍地重放,每一次都令我们感觉更糟糕。
就像困在跑轮中的仓鼠,再怎么努力奔跑,也只能困在原地,自我消耗。
这种反刍的心理,非常有害,因为它没有提供我们新的认识,无法治愈我们的伤痛。反而只会揭开结痂的情绪伤疤,带来新的感染,让伤情加深加重。
反刍的危害:
1,加剧痛苦。
反刍具有伤痛自我强化的性质,反刍的时候,往往让我们更加难过,更加痛恨,越是难过,越是反刍。
2,悔恨愤怒膨胀。
想起那些让人痛心的人或事,胸中就燃起愤怒之火,让我们感到无比烦躁。而愤怒的情绪会激活我们的应激反应和心血管系统,长久来看,持续的愤怒反刍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自我消耗。
反刍会大量消耗我们的精神能量,削弱我们的注意力、精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糟糕的是,还促使我们用酒精麻痹自己,暴饮暴食,自暴自弃。
4,伤害身边的人。
我们太痛苦的时候,会想得到身边人的支持,可是,如果我们沉浸其中无法自拔,一次又一次地麻烦亲人朋友,他们的耐心总会耗尽,最后给他们造成伤害。
如果生活的伤害,挫败无可避免,心理的伤疤已经留下,怎么去避免旧伤复发,让旧伤不再恶化呢?
书上提到了一些应急的疗法。
疗法1:意义重建
记得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说的是:生命中的暴击值得感谢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康永哥的论点,大概好像是这个意思:
生命由一连串的暴击组成,生命本身就一场暴击,而生命值得感谢,所以暴击值得感谢。
当然,心理咨询不是辩论,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生命中的暴击,也就是本篇中提到的那些引起我们痛苦的经历。不管是否值得感谢,它们的意义是,经历这些事件,是否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更加进步一些。这些经验与成长,意义甚大。
发现创伤事件的积极意义,改变对现状的看法,可以减轻愤怒的情绪,减轻悲伤和失望或受害感。
我们看一场电影,它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
——维克多.弗兰克尔
意义重建听起来不错,可是很难做到嘛!
书里还有一个稍微容易一些的做法。
疗法2:改变视角
假设有一个舞台,你是故事中的主角,你是用第一人称视角去回忆整个故事的。(自我沉浸视角)
改变视角,就是说,把镜头拉远,用第三人称视角去看待这个故事。(自我疏远视角)
就是这么简单。就这样就会起效。
因为用第三人称视角分析时间时,人们往往会重建他们对自身体验的理解,能够以新的观点重新解读事件。
琳达曾经被前老板虐待,她说,她会一直想起,她在会上发言的时候,前老板翻白眼的样子。
两周后,琳达说:不久之后就出现了变化,我过了几天才意识到——我想起他的次数明显减少了。也不像以前那么难受了,甚至更容易把负面想法放到一边。
另外,本疗法还可以结合分散注意力的方法,会更加有效减少反刍的伤害和次数。
比如说有氧运动,拼图,玩游戏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提到的2个疗法,都不要从自我反驳的角度去做,也不要告诉自己你不可以再这样沉浸下去了。这样只会加重自己的情绪负担。
写在最后的话:
再次强调一次,本文提到的疗法,只适用于情绪急救的“止血”阶段,如果有以下情况,还是建议找心理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1,反刍依然频繁,无改善,甚至干扰正常工作生活。
2,引发一些强迫症状,如洁癖,频繁检查锁门,电灯煤气开关等。
3,抑郁症状出现,如持续性情绪低落,无助感,饮食睡眠絮乱等。
4,情绪低落,悲伤,气愤,想伤害自己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