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5 华杉
窘迫和苦难,给君子一个看自己,看别人,和看世界的角度,没有苦难,就没有进步,一帆风顺,是不能到达彼岸的,总要有艰难困苦,惊涛骇浪,才能成就大智大德。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孔子这是呵斥子路:“仲由!能真正知道德的人,太少了!”孔子语气里,子路也被包含在不知德的人里面了。后人猜测,这句话是在“子路愠见”时说的。就是前面讲孔子在陈被困绝粮,子路气哄哄地进来找老师发泄情绪。
知德,要知道什么样的德呢?张居正说,义理之得于心者谓之德,如果不是真的懂了,透彻了,心里明亮了,实实在在的自己身上有了这个德,就不能体会到其意味之深长和真切。如果一个人真正知德,则性情际遇之乐,自然充足,他一定是安心的,充实的,快乐的。而偶来的各种好的坏的遭遇,对他的安心、充实、和快乐,既无所加,也无所损。大到用舍行藏,就是我们反复讲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小到死生祸福,都不能动摇他的心。这样来看,能知德的人,又有几个呢?在陈受困,子路就愤懑不堪,以至于对老师都有了怨气,他就是不知德的人啊!
德,我们从小就受教育,要正直,要善良,要尊老爱幼,要努力拼搏,要勤奋上进,还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等等。但我们一直没有被教导,德,是内心强大,是安心,是生知安行,是用舍行藏,死生祸福,不动于心。这不能不说,是品德教育的一个缺憾。
德,是知行合一,不能说这道理都晓得,一定是遇到了那事,在那艰难困苦中磨炼过,真正成长起来,才有了这德。在陈受困,就是对孔门弟子们的一次洗礼,前面记载的孔子和子路、子贡、颜回的谈话,已经说得很透了。《荀子宥坐》里记载,孔子当时,还跟子路说了一段话:
“由!居!吾语女: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勾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佚者志不广。女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仲由!坐下!我告诉你。从前晋公子重耳的称霸之心产生于流亡途中的曹国,越王勾践的称霸之心产生于被围困的会稽山,齐桓公小白的称霸之心产生于逃亡之处莒国。所以处境不窘迫的人就想得就不远,自己没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今天流落在这桑树底下,明天就不能得志呢?
窘迫和苦难,给君子一个看自己,看别人,和看世界的角度,没有苦难,就没有进步,一帆风顺,是不能到达彼岸的,总要有艰难困苦,惊涛骇浪,才能成就大智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