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我们》男主太像我十五岁时暗恋的那个男生!
七夕,情人之间花样秀恩爱。就连老爸老妈也跑到承德过节去了。前一天晚上特意打来电话,一再叮嘱,我们去玩啦,没事别打电话!
一开始以为是他们怕花电话费呢,后来一想,不对啊,绑的都是亲情号,到哪都这个话费——纯粹就是为了躲我们子女偷偷约会去了好伐?!——我勒个去,我要掀桌子!
今年在家过年时,姥姥感觉没意思,我就提议:“哪天回我沈阳家里,带你去刘老根大舞台看二人转。”
“哎呀,”正看春晚的老爸立刻怼了过来:“你一个人住那还叫家呀?”
“我一个人住那也是我家!”我声音提高了八度!
事实上我是个标准的不婚族。
《乘风破浪》缅怀八零后青春
一个人生活工作学习就感觉非常好了。至今没有找到与人相处的乐趣。哪怕是过年回家,也只是呆上三五天便要立刻跑回来,一个人好清静清静。
所以我很不理解同样独居的妹妹为什么三天两头的要约我出来玩。她觉得一个人住没意思,但是又不太敢出去混各种圈子。我们都是老实人家的女孩子,网吧都很少去——看看现在的大陆青春片,感觉自己就是白活一场。
没早恋没逃课没顶过老师的嘴没打过架,甚至连挂科也很少,除了数学和英语。
于是看到今天这个七夕节,满大街的红男绿女青春正好,真怀疑自己前小半生是怎么过来的?
估计最大的叛逆也就是不恋爱不结婚了。
家人也问过我们婚姻感情的事情。但他们不会像传说中的那样一逼二闹三绝交之类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轮流上阵。
事实上我们的家人从小到大对我们就是“散养”的方式,他们会对我们说:
你们能念多少年书就供多少年——我们还真就大学毕业了;
你们能恋爱就恋爱,别玩过分别傻过头就行——我们还真是乖的不行,不早恋不早孕不旷课;
你们以后工作生活学习全要靠自己,我们一介工人农民的没什么能耐——我们还真就自己找工作攒钱置办了房子,只不过没奋斗下来车;
你们没事多出去走走玩玩没事回家看看——我们还真就常常去穷游到处走然后再灰头土脸的回老家蹭吃蹭喝……
总之我们是再平凡不过的普通底层家庭。虽然也很期待不一样的富有激情的经历,可惜一直没有,波澜不惊。
直到七夕晚上被一个电话打破。
《左耳》哪个少年不怀春,从来嫦娥爱少年!
那时我正在影院里看《十万个冷笑话2》,正笑得像傻B似的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吵断了。
刚一接通,对面就急吼吼的问过来:“娇妹,晚上哪里可以过夜?”
然后一顿嘤嘤的啜泣声。
完蛋了,这是艾姐呀,肯定和姐夫吵架了,情人节还吵架呀?!
果不其然,我只好放弃看了一半的《十冷》赶紧跑出去接艾姐。
原来艾姐和姐夫原本也打算过情人节。结果一个嫌出来吃饭看电影又贵又麻烦,一个嫌在家做大餐耽误时间还很累,怕影响次日工作。
总之两个人的预算都是一样的,但就是内容有点不一样,于是他们从眼前的节日吵到十年前的春节;从现在的电影呛到五年前新换的电视机;从手里的抹布吵到三年前的宝宝的衣服……总之在情人节这一晚上,他们硬是回顾了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只是用吵的方式而已。
最郁闷的是从来都是姐夫甩门而去,今天艾姐瞅准时机来了个报复,她甩门而出了。
《桅子花开》最让我感觉诡异的是,舍友好几个,全部车祸没咧……还能再扯点不?比惨青春吗?
可悲催的是,一向乖乖女的她从未夜不归宿,晚上根本不知道要去哪。
这好办呀,我们去酒吧呀。
艾姐说我没去过呀,有点怕。
我说怕什么?正好我也没去去。
于是生平我们第一次走进了酒吧。
可惜,这酒吧太文艺了。我们一不小心走进了全沈阳市最有名的文艺范十足的酒吧。
没有疯狂的人群,没有乱喷的酒客,没有吓人的不明人物。
有的是台上高歌的乐队和台下各自为营的座客。
我和艾姐听了几首歌,喝了点酒,艾姐的苦闷就全倒进苦酒里面了。
正当我们讨论乐队里哪个男生更帅时,有两个男生走了过来,笑了一下,敬了我们酒。
我们用自己的酒杯回了下礼。
然后艾姐就拉着我走出了酒吧。
她说她老公来电话了,说儿子想妈妈了。
得,七夕夜看来是要结束了。
“你一个人很无聊吧?来我家吧。”艾姐看着我,不知道她从哪得出的这个结论。
我心想,要不是你,我一个人今晚不知有多开心。
原本看完电影我还要去看灯会的,然后再去玩会儿游戏机回家,煮杯牛奶助眠的。
我甚至还准备了一台小巧的床前台灯,就是为了睡前趴在温暖的被窝里看康德著的哲学书——哲学好难懂呀,我都读了好久也没懂;而且今晚还这么冷的说!
结果这一切的安排却是在艾姐被姐夫哄得开开心心的电话声里结束了。
惟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马上回家煮牛奶,趴进被窝睡觉——凌晨三点半了。
哲学神马的果然不是我等平庸之辈能看的,我还是做春秋大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