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承认,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恋爱这件事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做好过。谈恋爱的时候没谈好,分手的时候又没分好。第一件事情没做好,至少应该在第二件事情上做好吧?可是,第一件事情上失败的人,99%在第二件事情上也是失败的。
朋友圈一时间被“后来的我们”各种刷屏
时光强行拉回到过去
仔细理了回忆了一下,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到《小时代》,到《大话西游加长版》,到《前任3》,再到《后来的我们》,“分手系”的电影总是会引起一拨人强烈的反应和追逐。
好吧,我们回来
朋友建议五一没事一起去看看《后来的我们》
我大概犹豫了-3秒(请注意是负数,大写加粗换字体),毅然决然地表态这样的电影大可不必看
以后像《大西》、《前任》以及《那些年》之类的电影不出意外的话也不会去看
道理很简单:
一个受过正常教育的成年人,还把生活的意义完全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依赖单相思、恋爱、失恋的刺激来弥补生活的空洞,是很可怕的现状。
我知道大多数人读到这里肯定心想了,又讲道理,能不能不一本正经讲道理?上面这句话还真不是我说的。
上面这句话摘自知乎某篇影评,当时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很震惊,我真的见过身边的人多年来依赖单相思弥补着感情的空白,也见过身边的人靠着失恋的刺激来寻找感情的存在感。后者最直接的方式当然是走进影院看“分手系”电影,当一幕幕似曾相似的电影情节出现在眼前时,闪现在脑海里的是过往那一幕幕难忘的记忆,让人不禁落泪。
五色乱目,能令目失明;�� �五音乱耳,能令耳失聪。乱人心智的,是过去那一团团乱糟糟的往事;分手之后自己生活的越来越糟糕,这样的分手不可谓不失败。
不得不承认,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在恋爱这件事上,从头到尾都没有做好过。谈恋爱的时候没谈好,分手的时候又没分好。第一件事情没做好,至少应该在第二件事情上做好吧?可是,第一件事情上失败的人,99%在第二件事情上也是失败的。
这是一个事实啊,可怕到我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
在很多人脑海里(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哪怕曾经拥有,至少有一次在脑海里闪现过这样的观念:
没有分手经历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
更可怕的是,浪催的我们竟然信了这句话的邪。
认真思考,这句话逻辑上是不通的,是不是意味着每个人都得带着分手的动机去谈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恋爱以弥补人生的"欠缺"?
我曾经亲耳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女孩子在自珍自爱的前提下,应该多谈几次恋爱,这样才会提高自己的挑选对象的能力。如果把这句话稍加修改过后我觉得更好:年轻的时候,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可以多谈几次恋爱,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寻找到真正适合你的对象。
这句话当然有好几重含义了:
趁早,但又不能太早
和最适合的人谈恋爱
互相尊重,分手只是让彼此双方重新找到最佳对象的最佳方法
你看,同样一个事实(恋爱没谈好,分手了),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本来一件跟告白成功了一样值得鼓盆而歌的事情(分手),我们竟然当成一件痛苦的事情并且用痛苦的方法来处理。
分手的本质就是我们用事实去宣告:
分手之后我们要过得越来越好
分手就是为了做到上面这一点
这样的分手才不负当初的遇见。
分手之后的我们,如果一切的行为用以上两个标准去衡量的话,绝大多数人,堪称完败。
书不能乱读,电影不能乱看,有些观念,一不小心信了,影响一生。从“分手系”的电影里,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一点,“没有分手经历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这句话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偏信。
观念这种东西,有时候比身上划一刀还可怕,悄无声息的被植入,带来的是价值观的固话。观念一旦固化,表现出来的更多是对人对事上的成见和偏执。
细思,极恐。
当然,看电影不是为了受教育,如果从电影里面悟出任何道理,那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也不是每一部电影一上映,就非得拿一个标准去量个遍,走进影院,就是图一乐,毕竟一时的快乐和放松,才是我们花钱的理由。
如果乐不出来,那就敬而远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