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99年,在苏格拉底70岁时,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信仰新神”“败坏青年”罪名审判,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苏格拉底死后14年(公元前385年),雅典法庭重审了苏格拉底案,改判苏格拉底无罪,并判处当时诬告苏格拉底的美勒拖死刑,吕孔和阿尼图斯等人被判处流放。并且石匠还刻画了苏格拉底的头像, 来纪念此事。
苏格拉底的申辩,是其弟子柏拉图在其被判处死刑后7年(公元前392年)所作。
苏格拉底的申辩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场是为自己的无罪所做的辩护。第二场演说就“量刑”轻重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趁陪审团和官员们还在讨论善后事宜的时候,他发表了第三场演说——这在司法上十分罕见,甚至不可能。很多学者由此看到,柏拉图的这篇著作不是“法庭实录”或“历史档案”,而是文学创作。
读本书的时候,被我想起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前几天刚刚讨论过的“信仰”。苏格拉底是为了自己信仰的真理、智慧和不断省察的哲学生活,而甘愿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苏格拉底的伟大之处,就是承认自己的无知。学无止境这个道理也是多年前我才深刻认识到。看得书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有人把已知和未知比作一瓶水和大海的关系,有人比作是一个圆内面积与圆外面积的关系,不管哪一种比喻,人类的已知在未知领域面前都不值得一提。
苏格拉底在申辩中的名句,“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该思想与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如出一辙。都强调要不断的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进行反思、省察、理性思考,不断的提高认知,认识自我,认识世界。
印象中读过的传记里面,曾国藩是把这个方法执行的最彻底的人。曾国藩通过每日反省,不断修正自己行为思想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不断调整,不断进步,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晚清第一名臣,可见反省的力量。
想起来读这本书,源于前两天中午午饭时,从YouTube 找内容来看。一般情况下我会看一些谈话节目,无意中看到罗翔关于苏格拉底的申辩篇的讲解,听完觉得很有必要把书拿来读一遍,受益匪浅。罗翔的法律讲解我也偶尔看一下,他真是无比的幽默,讲起来抑扬顿挫,我想古代大贤讲起课来是否也如他一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