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性认同中是镜像作用中的一种潜意识过程,包括将自己所拥有(但被否认)的墨西俗性投射到他人身上,接着却感觉他们有一种神秘的吸引_排斥力。
投射性认同,既涉及构个体内在心理,也涉及人际关系,是一种原子立心想象和人际关系之间的混合物。他既是一种防御机制,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构体不仅将自我的否定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而且还认定自己部分属于别人。由于投射性认同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时对方的行为缺社会因此有所改变。投测性认同,好像两面缺的镜子,面对面放置着是影响来回反射越来越扭曲。
正如同修说,我看到的自己不是我,别人看到的我也不是我,而是我眼中的别人才是自己。
比如我练瑜伽店的老板,从去年11月出游异国,目前还在他国旅居。
昨天我在她的朋友微信圈下面留言:老板,该回来上课了。
不错,我是有情绪的,一种有点愤怒的情绪。觉得对方很没有责任感,自己出游快一年多了,有同事帮助打理两个瑜伽馆来回奔波。
我在其中一个瑜伽馆练了14个月了,感觉其同事在瑜伽练习上对自己的帮助没有自己想象中那样大。报名时,上过该瑜伽馆老板的课,她对瑜伽的理解和感悟吸引着我,教学水平也是如行云流水。我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能跟她学习。但如今她一走10几个月,不用谈跟她上课了,连面都见不上了,而激发了内在的情绪,如果不是距离近的原因,我可能马上选择换个水平高点的瑜伽店。
当我觉察到自己内在的想法,马上也理解了很多家长的选择。
花钱学习,无非就是适合孩子,促进孩子的水平提升,换机构也是正常的。因为她的需求变了,我们的水平还停留在原地。
自我暴露太少,或太多,都是适应不良的行为。不加区分的自我暴露,不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也不是通向心理健康的途径。
自我暴露是一种复杂的社交活动,常常与所处前进及扮演的角色有关。单独一个人是不可能做自我暴露了,必须考虑自我暴露的时间地点和对象。
自我暴露越深,说明一个人安全感水平越高。
但不加区别的过度自我暴露,会引发对方的不适。
也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要不就容易对牛弹琴,适得其反了。
也是一个拿捏的“度”。
一个人的人格稳定了,成熟了,灵活了,可以在度中灵活变动,整个人人际交往就如鱼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