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出了期末考试时间安排,终于可以精确地计算着我的回国倒计时。但在满心欢喜的时候,也才意识到,大四即将来临的事实。而对于我自己来说,也将在今年秋天开始第二年的英国留学生活。
来到这里快一年的时间,总想知道,我到底有哪些改变,我到底学到了什么。这一年对于我,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与价值。
其实,仔细想想,改变真的很大,也很多。
而,对于一个词语理解的改变,是我觉得这一年中最大的收获,那就是——角色。
前两年在东财,我体验过许许多多的角色。我会在不同的教室,不同的时刻,对着不同的人说出“我是BM1406的学委崔宇晴,I am the study monitor of BM1413, 我是团委策划的副部,我是BM1507的班导,我是…………”。而想要在如此多角色中“穿梭自如”,也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那两年,我学会的是平衡各种角色,尽力做的更好。结果,应该算得上差强人意。各种角色,我都坚守到最后一班岗,如今,也没有完完全全脱离。
而这一年,在英国萨里,可真就是完全不同的样子。生活一下子变得很简单,等待我的角色也只有一个“I am CUI YUQING, 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 of University of Surrey”. 再也没有人叫我学委,学姐……一下子,心里有点空落落。经常怀念曾经讨厌的周四例会,曾经期末例行的班级动员大会,曾经为SII 做过的所有事。但,时间长度恒定,角色减少,任务就减少了么?并不然。虽然,只有“学生”这么一件事要做,但你需要做得很好。你需要课下付出很多时间来深入思考,没有水的课,没有轻轻易易的一等。再也不像曾经背背PPT 就轻松90+, 双学位的东西要求你真的融会贯通,理解运用。这对于我,也是学习习惯和方法上的重塑。
如此强烈的大学生活对比,映射的,是两个国家,两种文化的思考方式。中国强调横向思维,讲的是全面。抛给你一个问题,一个标准的中国学生会想的是从哪些角度来回答(政治,经济,文化,环境……),而在西方,线性思维更为重要,他们需要考虑的是1怎么推出2,2又怎么导出3,3最后会怎么影响4……。简言之,中国强调面广,西方强调细深。我没办法说哪个好哪个不好,只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文化罢了,我们都应该尊重,都需要学习。而对于留学生来说,culture adjustment的能力, 就决定了我们真正的竞争力。
一个人,在角色的扮演中选择,在角色的担当中成长。如今,我们为学子,为人子女,将来,我们为社会运行工作中的一员,为人父母……我们既要学会平衡不同角色之间,又要努力把每一个角色深入的做好。当然,这是理想化。而,这个世界上没有圣人,大多数人能做好一个角色已是值得佩服的事。所以,最好的状态是什么呢?其实,我也不知道。
21岁的我,准备在接下来的日子,和更多的角色体验中,去慢慢探寻属于我的角色人生。我只能说,我会尽力做更好,这也算是我对自己不算苛刻的期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