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25日 星期一 天气晴
9 月25 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40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叫做“角色扮演”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安生放下了自己的执念,过上了七月的生活,平稳而安定;而七月,尽管很多年里她一直兢兢业业地守护着一份稳定,却最终决定抛开稳定去追求自由。她开始像从前的安生一样,在游轮上当服务生,去漂泊,去流浪。她们以为自己终生都在追求一种生活,但转身去做另一个人,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中很少有人真的能像七月与安生那样,从此转身走上另一条路;但我们完全拥有在不同的“角色”间转换,去拥有在平行世界里的不同人生的能力。
这种能力其实是我们从小就具有的,它叫做“角色扮演”(role-playing)。
虽然这个词听起来像是演话剧或者是打游戏,但其实角色扮演对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角色扮演去“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些平常生活中不被允许的,或者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还记得“过家家”吗?我们假装自己是“妈妈/爸爸”,是“大厨”,是“老师”,用床单、妈妈的高跟鞋和口红来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在一岁半到两岁半之间,就能开始去“假装”(pretend)做某件事了(Fein, 1981)。3岁以前,人们扮演的角色与内容大多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在书房的书架前假装在逛超市。到5岁以后,人们就能扮演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生活中的,或者“属于”大人的角色了,比如警察或医生。我们终生都热衷于扮演。
所以,“角色扮演”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如此喜爱它,它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与人们天生的个性气质不同,“角色”包含的更多是来自社会的规范与设定。例如,在有些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设定“男主外,女主内”,即社会对男性的期待是在外打拼、挣钱养家,而对女性的期待是回归家庭、勤俭持家。
除此之外,社会还会对处在特定位置(行业、阶层、教育背景等等)上的人在言行举止、品性价值等方面有着特定的期待。这就好像影视剧中不同的角色也对应着不同的人物设定。
每一种不同的角色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期待,但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可以通过扮演某种角色,来让自己进入另一种与当下的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物设定之中,习得或做出一些自己原本没有或者不能做出的表现,去经历自己前所未有的体验。
可以说,角色扮演,让你同时拥有了“现实中的自己”与“角色中的自己”——人为地制造出了一个属于你的平行世界,也使你得以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人生。
这种扮演是身临其境式的,以至于我们原有的脾气个性、行事风格或价值观等也会在其中发生一些改变。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一些朋友在远行之后归来,说话的方式、生活的态度,甚至连性格也变得与从前有所不同的原因。一些演员之所以会剧集杀青之后,仍然带着剧中人的影子继续生活,也是这个道理。
无论在怎样的年纪,你都需要“角色扮演”
儿童时期的角色扮演是通过“过家家”来实现的,在国外这类扮演游戏被称作“make believe”。它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还有助于心智(theory of mind)的成熟、认知与情绪能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化水平的提升。
发展心理学家们发现,孩子们能在“过家家”游戏中,学会如何对同一种事物赋予不同的想象与意义,并懂得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存在着无数种不同的看法,他人的想法可能和自己的想法存在差异。而这些都有助于人们在成年后,更有能力从自己和他人的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有利于心智与人格的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逐渐意识到不同看法的存在,还能够尝试着去解决自己与他人之间由于看法不同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这有助于人们沟通协调、问题解决等社会能力的提升。
不仅如此,角色扮演还赋予了我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和恐惧,开心与难过,这就像是我们情绪的“安全岛”,可以不被评判地去表达(过家家式的游戏也常常会被运用在对儿童的心理咨询中)。
成年之后的我们,为什么仍然需要角色扮演?
1. 它让人们做出更好的改变
人们总会觉得“有一种生活在别处”,对于别处的想象往往是沉浸式的、带着“玫瑰色滤镜”的。然而,在角色扮演创造出的平行世界中,“现实中的自己”就得以审视那个生活在别处的“角色中的自己”。这能够让人们以更客观的视角,体验并判断处在不同角色中的自己以及那种生活状态,究竟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它让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另一个角色中的自己,让可能的快乐或痛苦、成就或失败都更有现实感,也让人们能更好地共情那个自己。而这种共情会让人们更谨慎地做出决策。为可能的困难准备预案,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乐观可能会带来的沉没成本。
比如,你想辞职成为一个职业摄影师,你可以尝试着一整天在阳光下举着相机寻找各种好的构图、布光,对海量的原片进行后期加工,在电脑前不断调适,甚至彻夜未眠。经历了这样的体验之后,你再去思考,自己是否仍然想要做出改变。
总而言之,角色扮演为改变提供了一种“全身而退”的机会——你也可以就此与过去告别,开启全新的人生;你也可以回归原有的生活,把角色扮演当做一次丰富阅历的人生体验。
2. 它帮助你“实现”未竟的愿望
可以说,角色扮演让我们终于有机会去为那些久驻心中的what if找到答案。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想过,“如果”生活在别处,当下的处境是不是就不一样了。就像在城市里奋斗的人,总想着“如果”我选择留在家乡会怎样;选择了白玫瑰的人,总想着“如果”我选择了红玫瑰又会怎样。
你也许无法真的抛开当下的生活回到家乡,你也不可能在感情上从头来过,但角色扮演可以让你无须立即抛弃现有的一切,也可以同时拥有另一种人生。比如,你可以观察那些留在家乡的发小们是如何生活的,并尝试着从细节上去扮演(比如日常起居)、过上那样一种生活。
3. 它能让人在日常中重获新鲜感
去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会让人对生活有不同的体验,重获新鲜感。而新鲜感是欲望的源泉,所以说,在亲密关系的伴侣之间,时不时地跳脱原本的角色设定去和彼此相处,也能够让感情历久弥新。
4. 它还是学习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用到的“模拟面试”(mock interview)就是一种角色扮演。模拟面试能帮助我们掌握面试的技能,比如,我们会通过模拟面试官及面试者,列举可能会被问及的问题,并准备好熟练地给出相应的答案,来帮助自己做好准备。更多社交类的情境都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得到练习。
小的时候,我们都从角色扮演中收获了很多,成年之后我们也依然能从中获益。只不过,长大后的我们,似乎已经渐渐忘了如何使用这项曾经拥有的能力了。
我们怎样重拾扮演的能力?
Walansky(2015)认为,穿着打扮是帮助人们进入角色状态最直接的方法。就像我们小时候在玩“过家家”时,换装或道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真正“进入”了角色。例如,我们会拿出迷你的玩具刀剑,来假装自己是个行走江湖的武林人士。
婚姻家庭咨询师Jane Greer认为,身着与自己平时风格不同的服装,能够降低你的自我觉察(self-conscious),不再过多把注意力放在“自我”身上,也让你在扮演的过程中更放松。
另外,角色扮演创造的平行世界,你也许还需要“现实边界”的帮助。当我们处在熟悉的环境中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举止都会被限定在习以为常的固有模式中。也就是说,当要扮演一个不同的角色时,我们会需要一个陌生的空间、与想要扮演的角色相关的场景,来帮助自己“进入状态”。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用“旅行”来获得自己的“第二人生”,会在旅途中去尝试扮演一个全新的自己的原因了,它能够真的令你“身临其境”,做另一个自己。
那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适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进行“角色扮演”呢?
一、在扮演中习得技能:
· 我有社交焦虑:
如果你总是发愁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开启聊天模式,在相亲和party上都只能尬聊,那你可以约几个朋友凑一排,跟你进行“8分钟快速约会”。列出一份问题清单拿在手里,你依次坐到他们面前,询问你最关心的问题,可参考“工作是做什么的”、“对生孩子怎么看”这些问题,同时也要认真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
· 我害怕面对冲突:
让朋友陪你模拟冲突情境,不断向你提出有挑战的问题、令你不快的批评等,让你做出应对,并事后和你交流你的应对给ta带来的感受。ta会告诉你,哪些反应加剧了矛盾,哪些起到了缓和的作用,等等。
二、在扮演中“刷新”你们的关系:
(以下游戏适合情侣完成)
· 找回信任:
由你来扮演一个后天因车祸失明的人,然后让ta陪着你、戴着眼罩走出家门,在小区里走路,去超市买东西,去体会失去视觉后所发生的一切。并且,因为你的角色已经失明多年,你还不能表现出惊慌,要保持平静,充分地相信和依赖你的另一半。
· 重新认识彼此:
由你扮演一个刚刚上大学的学生,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而ta是一位本地的医生,你们在酒吧偶遇了。一开始你对ta不感兴趣,觉得ta有可能是个坏人,而ta需要努力使你卸下心防。
三、在扮演中体验另一种人生:
· 我适不适合“朝九晚五”的生活?
花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真的过这样的生活:每天早上必须7点起床,吃早餐,去一个固定的地方(书店/咖啡店/自习室/图书馆),做重复的项目工作,到双休日才能休息,看你能不能坐得住。
· 我是不是真的能远离繁华世界?
利用小长假,去一个远离都市的地方,无论是欧洲、日本的小镇还是中国的深山里。关掉手机等一切上网工具,散步,做饭,看书,骑车,到处走走。不接电话,选择性、缓慢地回复信息,绝不主动发信息。
总之,想要知道你是不是能够过一种生活,就真的去过那样的生活,或者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扮演”那一种生活。
今日电影推荐:《盗钥匙的方法》日本 豆瓣评分8.4
9月25日读书心得
用字的俭省、迷人的语调和节奏与气氛(省略冗余信息,行为大于情绪和心理)
例:
《会餐》:
(1)说给你们,明天,捌月拾伍,晚上,队里会餐,凡劳动力都有一号,你们都算。早起呢,把你们这炕的被卧挪开,用你们的炕,用你们的灶。会写字画画儿的明天把队部整置整置,闹得漂漂亮亮的,旗里有人下来视察。晚上有酒,有肉,有豆腐,有土豆子,有面饼,撒开肚子吃。女学生们呢?”就起身过到东屋,东屋立时就尖声尖气叫成一片。
(2)空地上早栓好了两匹马。两个赌了酒的人各解一匹。知青先上了,别人一鞭,马便箭一样出去,一下将那知青遗在地下躺着,众人都喝彩。壮汉拽着缰绳,却踏不上镫。马转起来,壮汉就随它转。终于踏着,一翻身上去,用缰绳一抽,马箭一样出去,众人有都喝彩。
女人和孩子们早已涌入屋里,并不吃,只是兜起衣襟收,桌子上地下,竟一点儿不剩,只留下水迹。于是女人们和孩子们又都出来,与男人们一起等壮汉回来。
不多时,马回来了,却不见壮汉在上面。一个女人叫起来,往野地里寻找,孩子跟着,被母亲叱住,让兜了两人的菜,先回家去。
月亮照得一地青白。有人叹了,大家都仰起头看那月亮。那月亮竟被众人看得摇摇晃晃,模糊起来。
《炊烟》:
(1)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儿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长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水成岩也行。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忌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旁边儿抽。
(2)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六零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成长》
(1)王建国生于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母亲生他的时候,发生难产。医生说,需要产妇的先生签字,是要孩子,还是要大人。等在产科外面的父亲首先纠正说,时代变了,不要叫先生,要叫同志,或者说,孩子的父亲。护士说,好,可以叫同志,孩子现在还不知道生不生的出来,所以还不知道可不可以称父亲,现在要你签字,是保产妇,还是保胎儿?
父亲说,两个人都要。是剖腹。从肚脐到阴埠竖着剖开,取出婴儿,缝上刀口,日后母亲肚子上留下一条长长的亮疤。
(2)老工人传下来的说法是,撒了拉了才结实。王建国问了班长,班长说上头讨论过了,可以,可也别像以前那么明显。王建国找了一处,向下看看天安门广场,五星红旗在远处呼啦啦地飘,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更远的天安门城楼的像上看着他,左边人民大会堂,右边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近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堂比纪念碑高,所以看得见纪念碑真正的顶。
高处有风,王建国解决问题后,抖了一下,两眼泪水。
《洁癖》
(1)老白谈过恋爱。两个人到郊外僻静地方儿找着块长石头,老白铺了大手绢儿,俩人坐下了。谈得投机,拉手,拥抱,接吻,女的把舌尖儿顶进来,老白一下就醒了。
大家都说,老白是有病,洁癖。癖,就是改不了的病。
谁也没想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把老白的洁癖治好了。不但老白,单位里好多人的病都好了。都说,光想着可别死了,活过来一瞧,吓,病倒都好了。
(2)书记啊了一声,说,听说你这个家不请人家来,二十多年,我是第一个能进来的吧?哈哈,党还是关心你们知识分子的。
老白笑笑,让书记坐了唯一的椅子,自己坐在床边儿,看着书记,好象不认识。
(3)书记忽然停下来。
书记发现老白盯着自己的手,明白了,想借手势抹到椅子上,老白紧紧盯着。想擦到鞋底,白白的地叫人发怵。虚举着一只手,终于,慢慢放回了自己的鼻孔儿里。
书记很严肃地说要走了,站起来,老白赶紧把门拉开。
书记站在门口,问有什么问题没有。老白说,没有。
老白听见书记大声地在走廊里撸鼻涕,用脚擦,就摇摇头,把床单轻轻扯平,擦擦椅子,坐下来看书了。
附:《促织》——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令以责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虚若无物;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较。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斗盆。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9月25日读书心得
王朔能瞧得上的人没几个,但他曾经说:
阿城,我的天,这可不是一般人。史铁生拿我和他并列,真是高抬我了。北京这地方每几十年就要有一个人成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阿城。我极其仰慕其人。若是下令,全国每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阿城。
作者介绍:阿城
原名钟阿城,1949年清明节生于北京。作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代表作:“三王”。
父亲建国后建国后曾在中宣部文艺处负责电影工作。
1.30岁前的阿城
三岁染上肺结核,八岁时,父亲在《文汇报》上发了一篇《电影的锣鼓》,随后被打成右派,开除党籍,免职,去了渤海边的劳改农场管厕所。
他们一家留在北京,从中宣部机关宿舍被赶到一个大杂院。母亲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实在拮据,有时要靠卖书维持生计。
父亲被打成右派后,阿城做什么都没资格了,在学校被边缘化,没有尊严,不能去天安门受毛主席接见,只能去琉璃厂翻翻古书,看看字画儿,研究研究古玩。
这反倒因祸得福,使他学了不少东西。阿城说他永远感谢旧书店,小时候见到的新中国淘汰的书真是多,古今中外都有,虽然便宜,但还是一本也买不起,就站着看。店里的伙计都很好,从不管他,要是有的书搁得高了,还会帮他够下来。他的启蒙,是在旧书店完成的。
阿城在琉璃厂待得很舒服,那种舒服,他还记得,他每天混在玉、瓷器、字画儿、印章这些曾经的生活方式里,一天天长大,一天天学杂。后来他与人聊天,才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的文化构成已经不一样了。琉璃厂是阿城的文化构成里非常重要的部份。
文化大革命开始时,阿城十七岁,已然一身本领,却背着「黑五类子女」这口黑锅翻不了身。
1968年,他只能下乡,辗转山西、内蒙、云南三地,前后十一年。
在山西的一个村子里,阿城遇到一个高三学生,他对阿城说:「像你这种出身不硬的,做人不可八面玲珑,要六面玲珑,还有两面得是刺。」这句话,阿城说他一直受用到现在。
阿城在云南插队时还是有过一些快活时光的。当年阿城身体不好,干不了粗重农活,组织便安排他到子弟学校去教书。语数外,体美劳,没有不教的。
每天晚上,大伙儿都会聚到阿城的屋里,听他边抽烟边讲故事,讲《基督山伯爵》,讲《悲惨世界》,讲《老高头》。煤油灯下,遍地人头。讲到关键处,阿城就会停下来休息,顺便吊他们,这时就会有人迅速递上一支春城烟,同时再来一个人赶紧往茶缸子里倒水。一切就绪,阿城继续。
当时,阿城的女友罗丹同在农场教书,也是北京知青。从云南建设兵团回来的人,会传一些阿城的轶闻。比如他自己手工制作了一个音响,用来听BBC的古典音乐广播。他一个人躺在屋子里听音乐,可以不吃不喝听上一天。阿城还穿过边境,到对面的山上看过美国和平队放阿波罗登月纪录片。
1979年,阿城回到了北京。刚回去时,阿城只痴楞楞觉得自行车风驰电掣,久久不敢过街。后来,他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谋了个活儿,随后又到公司的《世界图书》杂志当美术编辑。
罗丹1973年先回了北京,上了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汉语教研室当了老师。罗丹一直在等阿城,经常去看他的父母。
那一年,阿城的父亲正式平反,出山任了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兼书记处书记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母亲也恢复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党委副书记的职务。
十八岁那年,父亲对阿城说了一句话:「咱们是朋友了。」得知父亲要被平反的那天晚上,阿城以一个朋友的立场,说出一个儿子的看法:
如果你今天欣喜若狂,那么这三十年就白过了,作为一个人,你已经肯定了你自己,无须别人再来判断。要是判断的权力在别人手里,今天肯定你,明天还可以否定你,所以我认为平反只是在技术上产生便利,另外,我很感激你在政治上的变故,它使我依靠自己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定力,虽然这二十多年对你来说是残酷的。
后来,阿城和罗丹结婚了。借了同事一间小屋暂住,是60年代的简易居民楼,12平米左右,设施简陋,生活不便,吃饭得用煤油炉。
2.成为作家的阿城
阿城写《棋王》那两天,诗人芒克正好在他家借宿。天气有点冷,阿城的小东屋紧挨马路,他们经常天没亮就被无数只羊蹄子敲马路的声音敲醒,芒克不知何故非要半夜赶羊。
阿城告诉他:「这是从塞外赶来的羊,专供北京人吃的,正直奔屠宰场。也只有这段时间才放这些羊进城,不影响交通。你瞧瞧人有多坏,要吃人家吧,还让人家大老远的自个儿把肉给背来。」说完转身又睡了。
1984年7月,阿城的小说《棋王》发表在了《上海文学》七月刊,瞬间引爆全国。阿城的小东屋每天应接不暇,接待全国各地各路文学刊物前来求稿的编辑,有时一天能来好几拨,一拨能来好几次,几天光景竟喝掉五斤茶叶。
阿城说《棋王》是用三四天时间写出来的,但罗丹回忆,要比三四天更短一些。
一次,又有人来约稿,看到桌上放着一个大陶瓷碟作烟灰缸用,烟头如山。那人开口问:「抽这么多烟,胸口憋得慌不憋得慌?」阿城悠然答:「不抽就憋得慌。」
二人一笑。那人除了稿子,还要一份小传,阿城说我过一天给你。第二天,阿城交了小传:
我叫阿城,姓钟。今年开始写东西,在《上海文学》等刊物上发了几篇中短篇小说,署名就是阿城。为的是对自己的文字负责。出生于1949年清明节。中国人怀念死人的时候,我糊糊涂涂地来了。
半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按传统的说法,我也算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这之后,是小学、中学。中学未完,文化「革命」了。于是去山西、内蒙插队,后来又去云南,如是者十多年。1979年返回北京。娶妻。找到一份工作。生子,与别人的孩子一样可爱。
这样的经历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像力。大家怎么活过,我就怎么活过。大家怎么活着,我也怎么活着。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写些字,投到能铅印出来的地方,换一些钱来贴补家用。但这与一个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样,也是手艺人。因此,我与大家一样,没有什么不同。
作家止庵感慨道:「阿城是第一个让我感到中文之美的作家。」
「大象公会」创始人黄章晋也五体投地:「阿城的文字在我读过的中国作家中文字最为俭省、凝练,我认为克制是一种了不起的境界,因此,王朔、冯唐与阿城中间隔着一条宽阔的长安街,而且还没有斑马线。」
陈丹青说得最明了:阿城是「作家里的作家」。
过了一年,妻子罗丹被组织安排到日本京都大学去教一年汉语,走前她还在担心:「走上一年,这屋里又该下不去脚了。」
1985—86年,阿城又写了一些小说,《树王》《孩子王》。还有一些短篇,后来收到了《遍地风流》里。
他计划是要写八个王,《棋王》、《树王》、《孩子王》、《拳王》、《车王》、《钻王》等,都是写知青题材和农场生活。他爸更是平添一趣,连小说集的名字都起好了,八王倒置,就叫《王八集》。阿城后来把《车王》写出来了,投给了《钟山》,赶上寸劲儿,居然寄丢了,导致至今都没人见过车王的轱辘长什么样。
再后来一个阶段,阿城的创作好像已经变成了慈善写作。他有选择地给一些地方小刊物投一些别处不易看到的稿子。他说,一个短篇可以让一个借用编辑从县城调到省城,让他们夫妻团圆,成全好事。
这个时期,阿城就已经向朋友表述过他对文学的腻烦了。阿城认为文学只是一种偶尔为之的生存手段,他说他靠手艺来吃饭,靠手艺吃饭的人不能把自己钉在一个固定的点上累死。
三王陆续发表后,来阿城小屋的人就更多了。阿城最喜欢吃面条,自己在家几乎顿顿吃面,主要是挂面。朋友们经常见他门也不锁,托着一斤挂面满目春潮,大步进院。
全国各地的人都向阿城涌来,阿城以面待客,最高创下过一天下面十六次的纪录。有时他离家几天,也会在自家窗上留字:「出门了,几日回来,钥匙和挂面在老地方。」
阿城认为:音乐绘画小说诗歌,解决的不是安身问题。整天聊天,那是二流子。到美国去,我一看,这地方好,打工不必认识人,好活。你知道在北京,在中国没有社会关系很难生活下去。一个人如果认识什么人,那是他的资源,可没有关系的话,就跟那个民工一样。
3. 生活强人的阿城
1985年到1986年间,阿城去了两次美国。第一次去是受邀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国际写作计划。
1979年之后的十年间,白先勇、萧乾、艾青、王安忆、张贤亮、冯骥才、汪曾祺、北岛、刘索拉等许多中国作家都参加过这个计划。
阿城去了美国以后发现那边不需要关系,完全不是人情社会,你不需要认识人,就能找到活儿,比北京好活。第二次再去美国,阿城就留下了。
阿城刚到美国时住过一段时间房车,给人刷过墙,送过外卖,什么都干。阿城从来没有瞧不上体力劳动,他的动手能力极强。他是好厨子,也是好木匠,能打全套结婚家具,能修护难度极高的明式家具,他最早横越美国的二千美元旅费就是靠木匠手艺赚来的。
后来有记者一脸不解地问:「你以前在美国主要靠打工维持生计?」他回呛道:「我在美国打了很多份工,主要是刷墙。刷墙不用动脑子。我为什么非要去做那些费脑子的工作?」
阿城也不是一直待在美国,他经常满世界转。1992年,阿城去了趟威尼斯,受邀旅居、闲逛。之前一个意大利人翻译了《棋王》,看疯了一群意大利人。意大利每年都会从世界范围内选一名作家在威尼斯住三个月,然后交一部作品。
阿城之前的上一个受邀者是诺贝尔奖得主,阿城后来交的,就是《威尼斯日记》。
后来在美国收入多了,阿城搬到了一个两居公寓。国内的朋友去拜访他,还是面条款待,那会儿罗丹和儿子还没来。阿城还倒腾了一阵子仿古家具,战绩一般。后来就开始教钢琴,好久不见的友人听说他在教钢琴,大惊,从没听说他学过钢琴。
阿城嘬了口面汤严肃地说:「要教得教高级班的,准备参加国际比赛的。那会儿人家不需要你在技术上指导。只需要咱们从艺术修养上面、格调理解和演绎方面,从心理承受能力方面加以调教和指导。这绝对是教高级班的活儿。比赛前的最后点拨,这当然便宜不了。一年有几茬,就足够养家糊口了。」
友人追着问:「要是学生不够呢?」阿城又嘬了一大口面汤:「我攒车啊。在美国玩儿车啊,不需要技术。只需要逻辑概念。比如说:
你到汽车坟场找一辆三十年代破烂不堪的德国车。咱不一定非得奔驰,大众就行。你几十块钱或一两百块买下来,拉回家。然后,去大众汽车的代理商行,订购一本那个年头那个型号大众车的汽车手册。内容非常详实。
你按图索骥,先把所有的橡胶件、易损件全套买下来。回去一点点拆开,一点点换上。然后把气缸拆下来,拉到修里部几百块钱就搪了缸、试了车。你再把气缸拉回来,按照图纸要求一点点装上。其他部分什么刹车、底盘系统啦,变速器啦,电路、油路啦,一点一滴,一步步仔细地来。最后一辆崭新的老爷车,就在你手底下就诞生了。
当然,别忘了,喷漆可别舍不得花钱,铜活儿一定得锃光瓦亮,古董车最讲究品相。你花了心血,花了时间,还玩得舒服。你一共花了两、三千美元的本钱,至少还不卖他两万以上?一年玩一部,就足够你踏踏儿地活着。
挣钱之余,阿城也一直在写,「写作一定要用母语。我基本每天都在写,有时一两个小时,有时七八个小时。写作是一门工艺,像绘画一样,讲究心眼一致。你要是长期不写,手就不听话了。」写到得意处,他会给自己炒两个菜,下一碗最爱的面条。吃完再冲个热水澡,舒舒服服往床上一躺。
4.会聊天的阿城
王朔1997年住洛杉矶期间,周末经常去阿城那个小圈子的聚会玩,听他神侃。王朔自己说:「各地风土人情,没他不懂的,什么左道偏门都知道,有鼻子有眼儿,嗨得一塌糊涂,极其增智益寿。」
王朔问过聚会中的一个人,他老这么说有重复么,那人说她听了十年了,没一夜说得重样儿。
陈丹青一语中的:「阿城是天下第一聊天高手。」
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的感受是:
与阿城聊天,无论什么话题,他都可以接过去,且聊得机敏,聊出味道。偶尔有接不上的地方,也只是把脑袋仰在那儿笑着吸两口烟,等低头掸烟灰时,则马上又会把断裂的地方续接得天衣无缝。聊完后告一段落,你兴致甚浓地对他说,今天聊得很愉快。他会很得意地说,我和别人聊天,大家都感觉愉快。
王安忆认为阿城是一个有清谈风格的人,阿城觉得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一起吃吃东西,海阔天空地聊天。
另据作家陈村观察,座中若有悦目之女子,阿城的发挥便愈加精彩,听者真能达到生不愿封万户侯的境界。
5.“好色”、亲近世俗、有烟火气的阿城
2000年以后,阿城回国。
记者去采访他,他说他现在的一部分收入是靠卖照片,人家要什么他拍什么。他有很多设备,都是他在美国地摊上得的。
他跟编辑徐晓说:「我这个人好色。色不光指女人,应该指一切好东西,比如好的音响、好的照相机镜头。」
阿城后来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来自影视行业,毕竟赚得多。当年他就说过,「我有嘴,我老婆有嘴,我孩子也有嘴。靠写小说挣钱太苦。小至个人,大至中国,衣食是一个绝顶大的问题,先要吃饱,再谈其它。」
其实阿城很早就开始玩电影了,1986年他就和谢晋一起做了《芙蓉镇》的编剧。
他自己的几个小说也被拍成了电影,《棋王》拍了两版,香港一版,大陆一版。《孩子王》给了陈凯歌。2005年,阿城还担任了第六十二届威尼斯电影节的评委。最近一部编剧作品是侯孝贤的《聂隐娘》。
滕文骥当年想拍《棋王》,但死活联系不上阿城。有一次得知阿城从美国回来,造访香港,赶紧打电话过去,那边没有半点兴奋,只是急着说:「有什么话等我回来再说吧,电话费太贵了。」等他从香港回来,见滕文骥的第一句话就是:「香港的米饭好吃,不用就菜。」
陈村回忆,阿城吃相庄严,目不斜视,吃饱放下碗筷,抽烟,不再动筷。
日久天长,阿城在尘世已经化作了一个传说。他完全是一个杂家。那他这些东西是靠什么?靠生活经验,和对一件事情的体会能力。他能很快找到症结,更难得的是他有解决办法。他当知青也好、更早当狗仔也好,总得要自己生存。所以他独立生存的能力是巨强的。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各方面,还重视动手。
他对朋友极为仗义。
还有一次在北京,阿城背着一个军用黄书包回来,朱新建问是什么,阿城带着几分得意打开给他看,满满一书包钱。那会儿还没有一百的票子,但就这一书包十块也让人看了很过瘾。
阿城说:「你拿一点去。」朱新建拒绝:「我干吗要你的钱。」阿城说:「这么多钱我一个人怎么用得完。」朱新建还是不要。后来朱建新跑到巴黎去混,实在手紧时写了一封信到美国,阿城收到信后,寄去了一千五百美元。
看起来阿城好像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生活。但他自己说,「我喜欢和不读书的人来往,他们身上没有读书人的那股习气。」他平时来往的朋友来自三教九流,他交友的准则是,「对方有信用。」
阿城是喜欢烟火气的。他在台湾居留期间,侯孝贤安排他住木栅的安静山边,事后阿城说,下回能不能就让我住永和豆浆楼上。
6.在“圈子里”被封神的阿城
台湾文艺界聊起阿城就像在说一个神。「阿城是个难以被话语描述的文艺复兴人。他既能画画、拍照,也擅写小说、随笔、编电影剧本,还有烹调、修护家具、组装汽车等好手艺。阿城是小说家、文体家和生活家,不妨视他为坐拥世俗却清明谦冲的智人。」这是2003年台湾人介绍阿城时的话。
作家朱天心1986年生完谢海盟,坐月子时就在读阿城,她当时觉得世上有这样一本东西,她从此不用再写作了,就好好当妈妈吧。据她描述,那种感觉非常幸福:「你面前站着个终其一生都追赶不上的高手,你就好好当他的读者,放心去做另外一个自己吧。」张大春也说过:「早年一直到现在,我都还是非常崇拜阿城。」
一直以来,经常会有一些陌生的朋友到阿城家里去拜访他,有的只是为了能一睹风采,听他聊聊天。
阿城家里的陈设物品很多,很杂。地上零散堆放着石像、石碑,过道的长条案上摆着一套特别漂亮的五金工具,到处都堆着成捆的书,多为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和自然科学类,几乎没有文学类。
有一年,天井里还养了两只大乌鸡,阿城说这鸡是苗族巫师祭祀用的,他去贵州看苗绣,就带回来两只,养着每天看看。
可能只有阿城才配得上兴趣广泛这个词。摄影、绘画、音乐、装帧艺术,以及各种吃喝玩乐的技艺,他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精。他喜欢倪云林,八大山人,也喜欢毕加索,达利,喜欢意大利歌剧,也喜欢京剧和京韵大鼓。他最喜欢是还是中国民间的那些东西。泥塑、烧陶、贵州苗民的绣衣,都是他珍贵的宝贝。
就像唐诺说的:「阿城是个好读书而且杂读书之人,但和我们这一代人大不相同的是,即便近乎手不释卷,但阿城通过文字的学习比例仍远比我们低。」
阿城是通才,是杂家。他的种种经历,常人都无法相比。丰富经历下淬炼出的通与杂,更是对同辈的时代级碾压。如黄章晋所言:「阿老他更像是一个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他的兴趣,知识构成,他的偏好,完完全全更像今天的人突然穿越到三十年前了,所以他在那个时代特别吓人。」
面对阿城,王朔也曾松了口气:「这个人对活着比对写文章重视,幸亏如此,给我们留下了活着的空间。」
——摘选整理自长文《与阿城有关的日子》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40天,今日小理论是:角色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