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逻辑》,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多年来论述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自选集,展现了其学术思想之精粹。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学校的首要课题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知识不是教师赐予的,而是学生自己掌握的。促进发展的课程不是教授现成知识的课程,而是探究真理的课程。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决心彻底扭转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为己任,努力构建求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
一、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整体的人”的发展首先意味着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经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整体的人”的发展还意味着个体、自然以社会的和谐发展。杜威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承载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新课程首先用一种整体主义的观点从三大关系上规划培养目标,即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其次,新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强调向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来源。
二、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理念对教育的启示在于: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发生的场所,学生的体验和经验构成的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活世界也是教育意义得以建构的场所,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最幸福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新课程体系倡导了一种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注重社会生活、关照学生的经验和个体差异性,所体现的不会是分科的学科知识,而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知识和学问。
三、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某一时代的知识观深刻的影响着这一时代学校教育的课程形态、教学特点以学习方式。因此,把握体现当今时代精神的知识观是建构新的教学和学习理论的前提。新课程首先确立其新的知识观,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其次,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再次,新课程还力图构建具有个人意义的评价方式,以保障知识生存方式的个性化。
四、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学校和班级的特定场所内,由于拥有独特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人文景观而形成的学校独有的一系列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学校文化的变革是课程与教学最深层次的改革,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正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课题。 20 世纪70 、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演进和课程开发模式的变革,无论是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还是分权型的课程管理体制,都愈来愈关注课程开发的开放性和民主化。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就是迎合了世界范围内课程权力再分配的潮流,也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学校文化既有显现的文化也有来自教育作用的潜在文化, 本次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表上显性的课程,注重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经验和体验,同时也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逐渐形成民主的管理文化与合作的教师文化,其宗旨就在于营造一种丰富学校环境文化,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和身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