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设计和反思》
一、教学积累铺垫
1.作者常识。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
2.元曲知识。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二、朗读指导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四、诗意理解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蹒跚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悲伤断肠的人还漂泊在天涯。
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五、写作手法: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本文一共28字,虽然简约,但十分细致。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其中有动有静,动静相映。用“枯”、“昏”、“古”、“瘦”来修饰所写的景物,使景物具有苍凉悲苦的色彩。最后把人置于景中,情景交融。
六、妙改元曲
给《天净沙.秋思》填词,你会填哪几个?《天净沙.秋词》:枯藤(绕)老树,老树(点)昏鸦。小桥(卧)流水,流水(映)人家。古道( )西风,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试试你能填几个?看看哪个更妙?
枯藤依老树,老树栖昏鸦,小桥衬流水,流水映人家,古道吼西风,西风驿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泊天涯。
枯藤(绕)老树,老树(点)昏鸦。小桥(卧)流水,流水(映)人家。古道( 卷)西风,西风( 虐)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亡)在天涯。
参考(起、伴、茫)(逢、遇、走)
枯藤(偎)老树,老树(伴)昏鸦。小桥(映)流水,流水(绕)人家。古道( 牵)西风,西风( 送)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笑)在天涯。
小结:这样一填曲的凄凉之感大减,反增添了一丝温馨。古诗,是不是太奇妙了?看来,“文如其人,境由心生”的古话是有道理的。一字之填,奇妙无比,换个角度,别有情趣。
反思
今天要进行古诗四首的最后一首了《天净沙.秋思》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点已经有所了解。而且在课前早读时间已经背会了本诗。改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呢?经过多次修改准备采用群中老师的提议,以“妙改秋思”为设计高潮,让学生体验文字的乐趣,一字之改诗词意境就会有变化,进而带他们走进奇妙的文学世界。让他们在文字中去品味,去思考......
这节课自己设计的很随意,不再考虑什么四环模式、板块教学,想怎么设计,就怎么来。我的课堂我做主。相信学生们会展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