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读完火得不得了的《奇特的一生》一书,还有随书附赠的小册子《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迫不及待想谈谈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关于本书
先做个简要介绍,便于未读此书的同学有所了解(已读者请略过此部分)。
《奇特的一生》,主要描述的是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如何运用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在56年的坚持中取得超凡成绩的。该书被誉为是“时间管理类开启心智的经典之作”。
柳比歇夫一生的成就。连他最亲近的人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且在多个国家被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他既是专家也是杂家(今称跨界高手),涉略领域极广。他还极喜欢回答别人的问题,放在今天定是知乎大神。
柳比歇夫之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产出如此超群的学术成果,除了天赋、钻研精神等等诸多因素之外,更主要的是他采用了正确的时间管理方法,即柳比歇夫26岁时独创的“时间统计法”:通过随时记录每个事件的时间花销,通过分类、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其间他也对方法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良,并一直坚持了56年直至去世。他是一个一生都在不断成长的人。
关于一本小册子《如何阅读<奇特的一生>》
说实话,《奇特的一生》叙述得有些啰嗦,也许是时代背景及文化差异的缘故,书中很多章节的叙述感觉有些偏离主题,其实最主要的关于柳比歇夫及其“时间统计法”的核心内容本身很简单明了,作者却把它说复杂了。
此外,作者对柳比歇夫56年的坚持感觉很不可思议,故定义为“奇特”,其实我认为很简单,当一个行为内化成一个人的习惯时,“坚持”便会成为轻而易举的事。比如洗脸刷牙,大多数人都能坚持做上一辈子,不是吗?
至于他一生所取得的那些成就,我以为当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毕生事业合二为一时,加上他拥有了一个已内化为习惯的有效管理时间的好方法,有所成就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当然我们也并没有否定他本身的一些特性,比如远大的人生目标、很高的自我要求,超强的自律性以及钻研精神,内化了的批判性思维模式以及极简的生活模式、有分类整理的习惯等等。
倒是这本导读小册子,给了我不少惊喜和启发。暂不说那些观点的好坏优劣,单就不同的人读了同一本书之后得出的不同感悟、以及采取的五花八门的践行方法,就让我的思维和眼界开阔了不少,“哦,原来还可以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啊”、“哦,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尝试啊”……
有了这一次的体验和收获,我决定,以后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去找相关的书评、心得读一读,这样会拓展思维的角度,而不至于固化在自己单一的思维模式中。
我的时间清单
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也在第一时间开启了自己的时间清单记录,如下图:
我目前的生活工作模式比较简单,加之我之前已经在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了管理和规划(尽量压缩掉了浪费时间的事务比如刷手机、追剧,在工作较少的情况下抓紧一切时间阅读),所以记录起来比较简单清晰。
清单主要就是记录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花费多少时长。分类便于进行统计分析。
我把自己所有的事务归结为六大类:生活(吃喝拉撒睡)、工作(单位工作)、阅读(自主阅读、思考、记笔记及写作时间)、亲子(陪孩子玩耍、学习等)、运动和娱乐(看电视剧电影、看手机刷朋友圈、逛淘宝等)。
此外我还详细记录下了自己某时段阅读书的书名、电影名称以及给孩子讲绘本的名称,主要是便于日后“回忆”所用的。未来某一天,当我回看这些记录时,我会知道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前的自己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电影,或者热衷于某项运动、学习了某项技能,或陪孩子做过什么事情等等,那将是一个非常温暖的瞬间。回望自己曾经的一举一动,难道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吗?
PS.时间清单的这一项“回忆”功能没人提过,也许因为那几位分享者都是男士的缘故吧,思维更偏于理性那一面,而我必须留住自己作为女性更感性的这一面。无法理解和认同的男性请忽视。
关于工具,我用的是自己比较擅长的Excel,便于后续分维度进行统计和分析。月末我可能会总结一份比如本月工作日平均每天工作几小时、吃喝拉撒睡几小时、阅读几小时以及读过几本书,也可以计算出阅读一本书的平均有效时长等等。我可以考虑进一步压缩生活和娱乐时间,提高读书的效率等。这是我的初步想法。
另外,我周末和节假日的生活则完全是另外一套模式:做家务+24小时亲子时光,几乎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我正在考虑如何处理这样的差异。
我本身比较喜欢做记录,而且是学统计学出身,所以做这个本身比较简单。对我来说,更重要的一点是尽快将这个做法内化为自己的一个微习惯,以保证能持续进行下去!这种事情只有坚持一定时间才能看出来效果。但首先你要对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有极大的兴趣和动力,才能谈如何坚持的问题。否则,这样枯燥的记录只能让你望而却步。
(声明:文中文字均为本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