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久没有写荐书文章了,总因为完美主义迟迟没有下笔。
在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之前,在许多平台上曾看到过一些博主的推荐,但当时只觉得标题有趣,没有特别想要买书的冲动。
正巧前几周去书店,这本书就摆在门口最显眼的位置,翻了几页后我决定把它带回家。
这是一本很好读的书,相信即使平时不爱看书的小伙伴也能轻易看进去。因为它看起来就像一个童话故事,书中采用大量的对话来推进故事情节,让人很容易代入进角色。
每一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个外表张扬,实际敏感自卑的蛤蟆,像极了口口声声说着自己是“社交牛逼症”实际上却总对自己抱持怀疑态度的一些大学生。
而蛤蟆不被父亲认可的童年,也让他形成了最初的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
从这个人生坐标中,蛤蟆下意识开启了各种“人生心理游戏”,比如“猜猜我在想什么”以及“我真不幸”。
01 你感觉怎么样?
在蛤蟆与苍鹭的第一次咨询中,苍鹭持续地发问:你感觉怎么样?
这个问题把蛤蟆问倒了,也把我问倒了。
也许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我们对人和事给出评价,做出判断,但很少问自己,感觉怎么样了?
看到这一段时,想了想,即使不愿意承认,但仍在心里轻轻回答,我感觉很不好。
无力、悲伤,按照苍鹭给的感受温度计,大概也就只到3吧。
要是在以前,我大概会开始给自己鼓励打鸡血,从而去掩盖和忽略这个感受。可这一次,我想听听自己的声音。
于是我走进蛤蟆的回忆里,跟着蛤蟆与苍鹭的对话思考,我自己的状态是什么,我的人生坐标是什么。而一贯以来自己的做法到底是在呼唤什么内心的需求。
02 状态与基本情感
通过苍鹭一步步的发问,终于引出了第一个重要的概念,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儿童状态、成人状态与父母状态。
那个抑郁而悲伤的蛤蟆就是处于自我儿童状态中,然而我们在儿童状态中,能感知快乐、悲伤与恐惧,但却往往忽略了我们原始的一股生命力——愤怒与攻击。
在之前武志红老师的文章中,也看到过相似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性与攻击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望。
那些不会愤怒的人们,常常像蛤蟆一般认为自己不会生气,从不愤怒。在孩提时期,面对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成年人,他并不敢直接地表达愤怒,并且为了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存,他学会了顺从、取悦与讨好。
愤怒是会被惩罚的,吞下愤怒的后果是把这些化成了内疚。
可愤怒是本能,当明着发怒是不被允许时,就会以其他的方式找到出口,比如冷战、怄气、刻意拖延。
突然想起武志红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那些会合理表达愤怒的人,远比从不愤怒的人更适合与别人建立关系。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读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那个小小的孩子,是我,也是身边的孩子们。
想到我的娃、想到那些孩子小小的身子,曾经面对高大的成人失控的情绪,心里一阵阵发疼,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他们脆弱得没有自主生存的能力,只能依赖大人们给予生存的空间、食物,他们多么需要大人的爱和照顾,来确认自己是否安全,确认自己的价值。
我们是他们的世界,可我们又能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03 人生坐标与心理游戏
生命的最初,成年人展现的世界,会成为我们看待世界最初的人生坐标。
一直不被父亲认可、反复被挑剔的蛤蟆最初的人生坐标是“我不好,你好”,所以他敏感自卑,经常上演“我很不幸”的心理游戏顾影自怜,而最初人生坐标“我好你不好”的人,则常常会占据“哈看我逮到你了”的道德制高点。
看到这儿时,脑海里浮现出许多记忆。
比如那个总说自己就是不够好命也不好的女孩,还有那个总是对别人挑三捡四居高临下的男孩。
女孩后来把婚姻当作了救命稻草,草草结了婚生了孩子,可婚姻也没有如她的意,她说自己命不好,认了。
男孩则爱说教他人,每次都显得自己要比其他人高明,可是他始终不明白的是,明明是为了对方好,为什么最后反而让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我们会通过这些游戏,不断地巩固自己的“人生坐标”,另一个心理学说法与此类似,即自证预言。
书中苍鹭对蛤蟆说的一句话特别触动我——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多久。
相比蛤蟆,我是幸运的,回想起自己的人生坐标,更接近于“我好,你也好”。
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弱小无助的孩子,我们可以有力量去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需要再听从原来那个“父母”的声音。
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是走出儿童状态最重要的一步。
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
有人说这本书不值得看,并不治愈,也过于初级。
但我想说,正是因为初级,才适合更多人看。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看得下去有着晦涩心理术语的内容,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轻易理解这些看似反常的概念。
而治不治愈,不是该书能决定的,能决定自己是否被治愈的是我们自己。
是否投入到故事中去,是否打开心扉去思考苍鹭的一个个提问,是否跟着蛤蟆回到我们自己的童年和生活中去,是否愿意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声音……
书籍从来只是帮助我们打开一扇门罢了,至于走不走出去,全然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