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孔的车票
瑞士铁路局的联票上有六个小方格,每次乘车前,都要将票插进一个橘黄色的打卡机,机器会在其中一个格子里打印出乘车日期,并在车票的左侧打下一个小小的缺口。一旦六个方格都印上了字,这张票也就作废了。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张读书票,票面上有50个小方格,操作方法相同:每次读一本书,用掉一个小方格,但与车票不同,你的一生只有一张读书票,不能再买,一旦用完,就不能再翻开任何一本书了。对于很多人来说,一生只读50本书简直不可思议,而对正在读这本书的你而言,这个设想同样令你感到不安。我们怎么能只读这么少的书,然后以一种半开化的状态走完这一生呢?
二、遗忘内容的书
我的私人图书馆有3000本藏书,其中三分之一读过,三分之一只读了几页,剩下的一页未读。我对藏书内容的印象也有些模糊了。每当我目光扫过书架,之前的想法便如轻烟般升起,掺杂着朦胧的感受,一些孤立的场景则会在我眼前不时闪烁。有时候,书中的某一句话会像迷失在雾中的小舟一样,从我的脑海中静静飘过。我很少能对某一本书做出扎实紧凑的总结,有些书我甚至都不敢确定自己是否读过。我不得不翻开书,寻找里面褶皱的书页或页边的笔记。此时我真的不知道谁更应该对此感到羞愧,是本人千疮百孔的记忆,还是那一大堆魅力有限的书籍。令我略感宽慰的是,我的很多朋友的情况页差不多。
(: 理查德注 哈哈哈我也差不多,忘了太多书
如果书中的内容绝大多数都已被忘记,那我们读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呢?诚然,作为一种经历,阅读的过程也很重要,这一点毋庸置疑。这种体验自我的瞬间经历,就好比吃上一杯焦糖布丁,但我们总不能指望用焦糖布丁来塑造食客的人格吧。
(: 理查德注 问题:“读的书很快就忘记了内容,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经常听到这一类鸡汤般的话,比如:
-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曾读过的书;
- 人生没有白读的书,每一本都算数。读书的意义,就藏在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里,它会穿过你的血肉,融入你的骨髓,塑造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容颜,即使被忘记的知识的影子也会成为你的铠甲,帮助你去认识更大的世界,了解未知的事物,变得更明事理。
但是上面这种无法实践,没有逻辑,未经推理,不可论证的结论,一点都不让人信服。或许有人会说像遗传一般融入基因了呢?但是目前并没有科学的方法证明,读书也有这种功效。虽然读过的书可能忘记,在我有限的认知中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
- 对于体验自我来说,至少在经历读书的那一刻是有意义的;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或喜或悲。
- 如果是积极的读书,那么至少体验自我经历了思考,推理,印证逻辑之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培养自我思考意识的过程,跟读书无关;即使书的内容忘记了,但是培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有个小故事:一个小和尚问他师父说您读了那么多经书,到最后也没记住多少,那读那些还有什么用呢,师父就让小和尚拿着竹篮去打水,小和尚打呀打,最后一滴水也没有打上来,不开心的去见师父,说:我打了很多次水都没有打到,这样打水没有一点意义,师父说真的没有吗?你不觉得竹篮比之前更干净了吗?
哈哈哈扯远了,不扯了。
三、好的读书方法
我们的读书方法是错的。我们的选择太过宽泛,而我们的阅读不够彻底。和以前相比,我的读书方式变了,虽然还是读了这么多内容,但书的数量少了。因此,我读的书质量更高,而且我可以将书读两遍。我在挑选书的时候及其严苛,最多只会在一本书上花十分钟时间,然后便做出决断:读还是不读。(理查德注 这需要相当丰富的阅读经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的书才值得读,而这些书我会读两遍,而且是读完第一遍立刻再读一遍。一本书读两遍的效果,绝非读一遍的两倍,以我的经验,效果是十倍以上。
这里再细讲几点:
第一,效果
有效阅读是以应用为导向的阅读,而非追逐浪漫的阅读,你可以将这份浪漫留给其他事情。(理查德注 鼓励功利阅读?)
第二,侦探小说不值得
侦探小说不应该出现在我们的读书票中,因为几乎不可能再将它读一遍。谁有愿意再次邂逅一个已熟知的杀人犯呢?(理查德注 姑且将作者说的阅读的书籍,理解为可进行第二遍阅读的书籍,那么第一第二就make sense了)
第三,规划读书票上的格子数
你必须要决定属于自己的那张读书票上应当有多少个小方格。(理查德注 这样应该是为第四点的“秘书问题”决定下总数的基础)
第四,秘书问题
如果你还年轻,阅读生涯的前三分之一,那此时你应该做的就是吞下尽可能多的书。无论是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还是各式各样的通俗类书籍,你都应该混搭着读,不必考虑作品的质量,读到满腹经纶为止。因为这与一个数学层面的最优解有关,也就是“秘书问题”。
挑选最佳秘书的方法是:通过先面试前37%的应聘者并将他们全部拒绝,来获得针对应聘者群体的总体印象,接下来在剩下的应聘者中,只要遇到一个比前37%中最好的一个还要好的人,他就是最佳秘书。
通过这种宽泛的阅读,或者用统计学的话说,通过在阅读生涯的前三分之一了解足够多的样本,你将会对图书门类和流派有一个全局印象,你的评价目光也会因此变得尖锐,而这会方便你在将来以极其严苛的标准挑选读物。请在进入不惑之年的时候再为自己准备这张读书票,并且严格遵守使用规则,因为40岁之后的人生,对于低级读物而言实在太短暂了。
理查德注 作者提的这四点意见很有参考价值,但是emmm没有啥逻辑性,经不起推敲。书籍的样本本身就不是一个静止的整体,随着新风格,新类型书籍的加入,以前建立的认知样本库就有了偏差,数学上已经不严谨了。但是呢,经典书籍多看几遍没毛病。
在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鉴别优质书籍的能力,难道需要借助樊登读书会,逻辑思维之类的“导读”课程,来帮我们选取值得的读物 ?这一点有待实践,实验。。
2019-11-11 23:00:00
摘抄整理自《清醒思考的策略》第36章#读书要减量加次 我们的阅读方式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