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肿手花根、九头狮子草、化骨丹、肿手花、头痛花、猫儿眼。
基源植物:大戟科大戟属植物甘遂 的干燥块根。
拉丁学名:Euphorbia kansui Liou. mss.
植物特征:
多年生草本。全株含白色乳汁。根细长,弯曲,中段及末端常有串珠状、指状或长椭圆状块根,外表棕褐色。茎常从基部分枝,下部带紫红色,上部淡绿色。
叶互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及狭披针形,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
杯状聚伞花序顶生,伞梗5-9,基部轮生叶长圆形或狭卵形;每伞梗常再次分叉,细弱;苞叶1对,三角状卵形,全缘。总苞陀螺形,先端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边缘具白毛,腺体4,新月形,黄色,两端有角,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每花具雄蕊1;雌花1,位于雄花中央,花柱3,分离,柱头2裂。
蒴果近球形,无毛,灰褐色。
花期4-6月,果期6-8月。
甘遂药材特征:
根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
除去栓皮者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栓皮残留;未去棕红色栓皮者,有明显纵槽纹和少数横长皮孔。
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
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辛,有刺激性。
优等品以肥大、类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醋制甘遂
甘遂药性: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归经:脾;肺;肾;膀胱;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破积通便。主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甘遂为行水要药,主治身体浮肿,腹胀,囊肿,攻决痰水,利大小便。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用炮制品。
注意: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忌服。
炮制:
1.甘遂:拣去杂质,用水漂净,捞出,晒干。
2.醋甘遂:取净甘遂,用醋拌匀,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晾干,(每甘遂100斤,用醋30-50斤)。
3.煮甘遂:取净甘遂与豆腐同放铜锅内,加水煮透,取出,除去豆腐,晒至八成干,切碎晒干。(每甘遂100斤,用豆腐50斤)。
4.煨甘遂:取净甘遂置锅内,加入麦麸同炒至焦黄色,取出,筛去麸皮。(每甘遂100斤,用麦麸30-40斤)。
5.土制:先将细土炒热,加入甘遂用微火炒至膨胀发黄时,筛去黄土即得。
备注:
甘遂,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善逐水。其主大腹者,即世所谓水蛊也。又主疝瘕腹满、面目浮肿及留饮,利水道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气肿满者,谓诸病皆从湿水所生,水去饮消湿除,是拔其本也。甘遂性阴毒,虽善下水除湿,然能耗损真气,亏竭津液。元气虚人,除伤寒水结胸不得不用外,其余水肿鼓胀,类多脾阴不足,土虚不能制水,以致水气泛滥,即刘河间云诸湿肿满属脾土,法应补脾实土,兼利小便。不此之图,而反用甘遂下之,是重虚其虚也。水既暂去,复肿必死矣。必察病属湿热,有饮有水,而元气尚壮之人,乃可一施耳,不然祸不旋踵矣。
——《本草经疏》
甘遂的故事
64岁的王大妈最近一个月以来总是感到两个小腿奇痒难忍,她拿来家里常备的皮肤药抹了抹,但还是不见好,一双小腿被挠抓得血迹斑斑。
王大妈平常身体健康,几乎从来不去医院,可这次王大妈却不得不来到医院进行诊治。医生查体时,只见王大妈的小腿上散落着数个皮疹,基底泛红,约有一个硬币之厚,并且上面还有一层松散的白色鳞屑。王大妈被诊断为银屑病,即人们常说的牛皮癣。
医生给王大妈开出处方,将斑蝥与甘遂共同研为细末,并以白醋调和之后外涂患处,每日用药3~4次。用药前刮去皮损表面的白色鳞屑,如有出血则待出血后涂在出血点处,但需要注意不可涂到正常皮肤上。
用药第二天,王大妈发现用药后的皮损处居然起水泡了,着急之下王大妈赶紧找到主治医生。医生告诉王大妈别慌张,这是正常现象,并嘱咐她继续用药。
用药第四天,王大妈发现小腿的皮损处已经结痂,王大妈遵守医生的嘱咐,不搔抓结痂处,直到结痂自行脱落后。即治疗半月之后,王大妈发现牛皮癣的皮损已经随着结痂的脱落而消失了,皮肤光洁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