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选择了出发,便索性听天由命,随遇而安。
从中都出发,因在底层建立一套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使地方得到有效治理,孔子的政治才华从此进入国君视野。
“顺势看作为,逆境看人品”,能够得到最高领导的垂青,是职业生涯的幸事,善于审时度势的孔子自然不会放过大展拳脚的机会。与在基层执政不同,进入朝廷后面对的形势变化了,孔子必须站在国家层面,对政治能力进行重新定位。
春秋无义战,140多个诸侯国群雄争霸,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有企业的兼并与重组,也是一次市场经济敌死我活的自由搏杀,春秋无义战,直闹得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鲁国处于大国夹缝之间,强大的齐国随时可能对其政权构成威胁。弱国无外交,鲁国必须自身强大,才能抵御外辱。
农耕文明,农业社会,国家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土地与粮食。鲁国虽位于黄河中下游,但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落后。孔子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按照分布和性质,将国内的土地分为五种不同的区域,比如:湖泊,湿地,耕地,草场和丘陵等,打破传统的分散,随意性耕作局面,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指导农民在不同的土地上栽种不同的农作物,使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最高效率的使用,每一种作物都能得到最好方式的成长。
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命脉。
当初在陕北镐京的西周王朝,表面上看,是毁于外族犬戎的铁骑,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陕北所处的黄河上游高原土地贫瘠,农作物收成无法养活足够体量的人口。
孔子为什么偏偏选择土地工作为职场突破口?鲁国历来缺乏强势的改革者推进,致使政治上缺乏活力,老气横秋,暮气沉沉。鲁国文化重文轻商,没有很好的市场经济氛围,经济上缺乏活力。鲁国政权掌控在三个贵族大夫手中,王室权力空虚,又造成政治改革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以孔子此时的地位,还完全不足以碰触到国君和贵族势力集团之间的纷争,因此,不问其他,安心静气,在本职岗位上有所作为,是这个阶段最好的策略。
第一,孔子没有任何政治背景,鲁国国君启他不会受到势力集团的猜疑和反对。我少年时在报社做记者,副社长职务空缺,几位副总师为争夺副社长一职明争暗斗,各种关系,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哪一方都不敢得罪,让社长深陷其中不堪其扰。最后的结局是,社长力排众议,参与争夺战的所有副总师全部落空,副社长一职给了没有任何势力背景的年轻人。虽然一时间舆论哗然,但面对既定局面,各方势力却也不好继续纠缠。排除了异己,社长的权威得以巩固,政策也因此得以顺利实施。
第二,孔子插手土地与粮食问题,对鲁国原有的权力格局并没有造成冲击,他的施政纲领也不会受到贵族集团抵制,却因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而获得了国君认可,为下一步岗位晋升奠定了基础。所以,一切政绩都是干出来的,把心思多用在琢磨事上,少用在琢磨人上,真正高明的官场谋略绝不是明争暗斗,而是有作为才会有地位。
第三,孔子最高明的政治智慧,就是在进入核心权力层时,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对他人无害,对组织无害,对原有的权力格局无害的技术型干部形象。
故事不重要,其中的道理才重要。
道理就是这么一种存在,越琢磨越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