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作者是美国人 Marshall B.Rosenberg。
书中给出了三条沟通法则。
一、只观察,别评判
在我们的大脑思维模式中,观察在先,评判在后。而且评判是对观察的主观加工,每个人的加工过程和结果可能各不相同。所以,如果以加工过的评判作为跟别人沟通的桥梁,那么两边的桥梁可能根本没搭上,有效的沟通就无从谈起。
相反,每个人对于一件事的观察结果,相比于主观评判,相差更小,相似度更高,若以此为桥梁,可以大大增加建立有效沟通的概率。
二、只说感受,不说看法
感受,是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真实是可以打动人的。而看法,则是由感受经过大脑加工出来的反馈,也是一种主观加工。那么这种加工,同样可能只对自己成立,对于别人可能就不成立。那么用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感受去跟他人建立沟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同。
三、只请求、不命令
请求的原因,其实是一个人面对困难,希望获得帮助的内心的诉求。那么从逻辑上讲,一个人一定是先有诉求,再去寻求帮助。那么请求,可以视为我们内心的诉求,而命令,则是为了获取帮助,大脑潜在地、主观地选择的一种手段。这种主观的选择策略,会让身边人感到不舒服。
分析这么多,其实想说的一句话就是,之所以书中用到暴力这个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沟通过程中,我们无意识的添加了很多主观的成分。主观的加工、主观的改造,主观的选择,皆是如此。而且这些“暴力”,是我们潜意识做出的行动,更像是一种应激反应,真个过程短暂而快速,快到很难发现。
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不同个体之间求同,为了达成共识。而主观的存在,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剥夺了对方的选择权,让他人无路可走,沟通和交流便失去应有的意义。
所以,在与家人、朋友,甚至自己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摒弃这些潜意识的主观的介入感,从最客观、最内心、最本质的角度出发,跟别人交流,效果应该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