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作家罗伯特·弗兰克在《奢侈病:不节制挥霍时代的金钱与幸福》中说:“在贫困的世界里,一个人对他的妻子证明他爱她,送她一枝玫瑰就行了;但是,在一个富裕的社会里,他必须送她一打玫瑰。”
一切人生福祉归根结底都属于自我感觉。譬如一万元的月薪究竟会使你沾沾自喜或愤愤不平,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它的真实购买力,而仅仅取决于你的同事和亲朋好友们挣得比你多还是比你少。
简言之,并非你的绝对收入,而是你在社会阶层中的相对处境决定你的幸福感。
赫拉利在他的《人类简史》中说:“人类的权利越来越大,越来越联合,但是幸福却没有增加。因为幸福不取决于客观条件,而是取决于我们的期望值,并且期望值会随我们客观的条件的变化而调整。”
所以,越发达的国家,人们对自己的外貌并不满意。因为电视广告天天把世界上最漂亮的男人和女人展示给他们看,说,这才叫美。
给你一个选择,你是去能挣到10万美元而其他人只挣9万美元的地方,还是去你能挣11万美元而其他人挣20美元的地方。其实不难抉择,我们大都会选择去第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很多人当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后,还希望看到他人的努力遭受失败。
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说过:“我们天然就会忽略个人收入的绝对值,而永远在自觉不自觉之中去追求综合收入能力的社会排名。”
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有校园经验:考分是无关紧要的,而考分排名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在“考90分,排名倒数第三”和“考60分,排名第一”之间做出选择,当然不会有人选择前者。
这就意味着,我们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这并不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个人的幸福感,而是你比很多人都强,这才是我们感到些许幸福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攀比心理给个人福祉带来的影响。
当然,人们除了喜欢攀比,为什么还喜欢幸灾乐祸呢?
首先要说的是,“幸灾乐祸”是人类的自然现象,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2015年《纽约时报》曾发表文章介绍有关“幸灾乐祸”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发现它的产生于我们人的“社会比较”冲动有关。
根据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比较理论”,我们通常是通过与别人比较。来判断自己的心理,行为和生活状况。
这就有点像我们上面所说的关于攀比心理的说法。当别人的生活不顺利的时候,我们会暗自庆幸自己的生活没有过的那么惨。
1.幸灾乐祸是动物的天性
从自私的角度分析,别人发生了灾祸,使自己血统能过延续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同样动物也有幸灾乐祸的现象。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幸灾乐祸是受“本我”的驱动,是无意识的最下层。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幸灾乐祸是人类“求存”的本能带来的结果,是人类演化所带来的产物,是动物的本能,尽管在现代人看来并不那么好。
2.幸灾乐祸是人类自我心理平衡和防卫
我们都知道,沈从文从乡下来到城里教书,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下乡人的标签自然给沈从文带来心理的自卑感。但是,当他在城里看到有些市民怕狗时,幸灾乐祸的不得了,这因为安慰了他那颗自卑的心。
荷兰莱顿大学心理学研究发现:低自尊,认为自己不好的人最可能在别人遇到不幸的时候暗自偷笑。人们幸灾乐祸是因为遇到了不幸的人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或者别人的不幸会使自己感到好受一些,所以幸灾乐祸是在提高自我感觉。
低自尊的人最可能被别人威胁到,所以他们也最可能嘲笑别人的不幸。这属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他的心理学的本质是维护自尊。当和比自己能力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比时,会产生自卑和焦虑。但和不如自己的比的时候,内心会得到一种补偿。
知道我们有攀比和幸灾乐祸的心理会对我们追求幸福生活有什么启示吗?
我们常说要追求幸福的生活,但从每年国家统计的幸福指数来看,并没有什么提高,反而部分地方还有下降,特别是相对发达的地方。
因为幸福是如此的主观,人的幸福感其实是受到天生的认知模式的左右,和财富的多寡并没有太多直接,必然的联系。财富为我们带来的幸福感,与其说是源于物质生活的便利,不如说是源于财富所带来的社会等级的提高,否则哪怕我们拥有再多的财富,但只要比不过身边的其他人,我们那颗脆弱的心难免会受到妒忌和焦虑的侵蚀。
放下自己的攀比心理其实就是在改变自己内心衡量事物的尺度。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最关键一点不是改变外部世界,而是了解自己。要知道你是用外部世界的尺度来衡量自己,还是用自我的价值尺度衡量自己。如果选择前者,你就要承担攀比所带来的后果。
对于幸灾乐祸,我们不要把它妖魔化,也不要否认这人性中黑暗的一面。生活中我们不要参与别人不幸的事件中,不要让幸灾乐祸的心理左右我们情绪,对于那些不幸的事件,我们要保持悲悯的心态,这是也提升幸福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