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人世间存在两种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指向于他人,致力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生命,也因此成为“他向教育”。朝向自我的教育,以自我为教育对象,目的在于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古人推崇的修生养性,就是此类教育,它主张在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关系之余,还要考虑“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是自我教育,它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断更新再生。自我教育的践行者确认:所有的教育,应该从自我教育开始。所有的教育起点,是对自我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教育“失聪”的表现为:1.不健全的倾听。教师只倾听那些能满足自我需要的声音,对那些可能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声音加以排斥和压制。2.虚假的倾听。教师摆出一副的倾听和姿态,打开一只耳朵,接纳学生的声音,却让他从另一只耳朵中流出,未让这些声音在自己的内心产生任何激荡,未能使自己的态度和言行发生与这些倾听有关的改变。3.错听。对于学生声音的内涵、方向和潜在意义,教师未能精准把握,要么将“不是”听成“所是”,要他未能听出这些声音的象征意义。
倾听的教育价值:1.本体论价值。倾听就是就是追忆,追忆自我和他人的存在。有领悟力的教师在倾听学生的时候,也会追忆自己的教育存在和受教育经验,这样的追忆有助于移情的产生和共鸣的出现。2.道德价值。倾听发展了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能力。倾听为教师的道德转化提供了可能性。3.交往价值。倾听赋予教师的道德品质是交往和对话中的品质。倾听是在交往中展开的。4.治疗价值。教师决绝或不会倾听会造成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的主动倾听和及时倾听则能有效缓解与预防这些疾病。
教育者应该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倾听时应注意接纳和平等,专注和警觉,鉴赏和学习,执着和冷静,参与和体验。力求达到这样的倾听: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展开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真正好的教育,是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且呼吸自在自如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孤寂的事业,也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很多问题必须依靠自身独自面对和解决。教师需要极大的耐心去面对一个个不同的学生,没有什么能够解决“具体个人”的具体问题。耐心与孤寂之心总是相依相伴,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更容易有耐心。孤寂具有发展价值。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质,在于自我精神力量的生长。
教育的本质一定是静默的,而不是喧嚣的,因为人的成长,是内在的成长。真正的教育生活,是需要师生共同体静默、思索静默、实践静默的生活。
教育之美就是一种面向生命的时间,即“生命·实践”。教育之美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实践之美,实践必然与生命有关,教育活动中实践方式就是促进成长和发展。教育之美在实践,在于生命实践,在于生命成长。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成就人性之美。美在行动,美在细节。
教育呼唤“生命自觉”,自觉强调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驱动力主导和推动的结果。有“生命自觉”的人有三大特征:1.拥有对自我生命的自觉,即“明自我”,他能够自觉确立人生信念,自觉化解人生的困境和困惑,能够自觉体认到自我生命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也能够清楚知晓自我生命的局限和宽度。2.拥有对他人生命的自觉,即“明他人”,他具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勇于主动承担对他人生命的责任。3.拥有对外在环境的自觉,即“明环境”。他会自觉捕捉所处的生存环境,无论是家庭、班级、教研组还是学校,都会被他理解与运用。培养“生命自觉”的学生就是开放、平等、互动、交往、对话式的教育教学方式。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空思考和实践;把提问权、质疑权和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权和更多的机会对教师、同伴和教材自觉提问、质疑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