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一部心理学小说中看到这样一段话:
若你问“人生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名心理医生多半会说“心灵的成长”;若问病人,他们的回答最初可能五花八门,但最后多半归结为一句话“找回我自己”;而一般人则会说“赚钱买更大的房子”。因此,医生跟病人倒是一国的,因他们都经由自身或他人的痛楚得知灵魂的存在,并对之发生了深刻的兴趣。
由自身或他人的痛苦感知到灵魂,可知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多半是心苦而非身苦。心苦难以靠向外抓取来消减,它更多在提醒我们,慢下来审视并思索“自我”。
一百多年前,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在这样的沉思中创作出诗集《自我之歌》。
惠特曼1819年出生于纽约长岛,仅接受过小学教育的他,人生阅历丰富,先后做过乡村教师、印刷厂学徒,报社编辑、木工和泥水匠等,1838年主编《长岛人》,传播民主思想,同时开始诗歌创作,主题超越民族、种族、阶层和他的时代。
他的《草叶集》首版于1855年,这部极具创新的自由体诗歌集,开创了美国诗歌的新时代,惠特曼被称为“自由诗之父”。
作为《草叶集》中最长的一首诗,《自我之歌》全诗分52节,共1336行,有丰富的世俗生活画面,细致的旷野动植物描摹,和自身经历的述说,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与宇宙自然关系的思索。
活在比较与竞争中,多数人最大的困扰来自无力感和孤独感。作者诗句让我们重新打量那些比较及由之产生的优劣。他说:
我相信制造一片草叶不亚于制造星体的浩繁工程,
一只蚂蚁,一粒沙子和一枚鹪鹩蛋同样完美,
雨蛙也是造物主的一件高端杰作,
藤蔓伸展的黑莓可以装饰天堂的客厅,
我手上最细的肌腱都足以蔑视任何机械,
母牛低头吃草的样子比所有雕像都更美……
出生已经带给我们丰富性与多样性,
此后的出生也将带给我们丰富性与多样性。
我从不称一个更加伟大,另一个更加渺小,
任何一个占据着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的事物都与其他事物相等。
如此深彻的体悟,与他获取知识的方式密不可分:
我迷恋户外的成长,
迷恋那些在牛群中或有着海洋和树林气味的人们,
迷恋建造和驾驶船只的人,以及挥动着斧子、铁锤的人和马车夫,
我能够接连好几个星期和他们一起进食和睡眠。
因为在他看来:
摆动着轭和铁链或者在树荫下面止步的牛群,从你们的眼睛里所袒露的是什么呢?
那似乎比我生平所读过的一切书籍还要丰富。
这样篇幅浩大,激情澎湃的诗句,灵感从何而来?作者透露:
今日今夜与我同在,你就会拥有一切诗歌的泉源,
你将拥有大地和太阳的一切美好,
你将不再会二手、三手地接受事物,也不会通过死者的眼睛去看待问题,更不会人书本里的幽灵塞满自己。
你也不会通过我的眼睛去观察、从我这里去获取一切,
你应该从事物的各方面聆听,由你自己筛选它们。
这段文字岂止诗意的来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由惠特曼骨灰级粉丝、著名摄影师李银白倾心新译,他重走惠特曼“人生路”,拍摄珍秘美图35幅,图文并茂,艺术地呈现惠特曼恢弘大气、波澜壮阔的诗歌境界。中英双语对照,让读者能够体会两种语言的不同魅力。
生活给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惠特曼的《自我之歌》给予我们摆脱束缚的力量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