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相信这句话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最早学到它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了,那时年少无知,对学习不求甚解,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但多少年过去了,当时为了考试背下来的许许多多诗词章句都忘记了,唯独这句话却一直印在了大脑中。这次学习《论语》,翻开书,第一篇就是它,熟悉却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记得它的每个词语,陌生是因为从来没有认真思考研读过它的真正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上学时候,老师告诉我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后常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今天看了杨先生的注解,“习”可译为“实习、演习”,学习知识后在合适的时间去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我觉得也很贴切。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练习才能转化成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或提高我们的修为情操,或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用这样的一种方法和态度去学习,我想一定是身心愉悦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根据隶定字形解释,象形兼会意,字从二肉。“肉”指“肉身、身体”表示二人相与为友,同类相好。孔颖达解释为“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有志同道合的人不远千里而来,能不令人快乐吗?就像我们因为喜爱《论语》而聚到同一个平台,做同一件事情,能不开心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别人的不理解,不怨愤,不就是有德行的君子吗?矛盾的发生,常常都是因为互不了解导致互不理解,进而产生矛盾和误会。如果我们在面对别人的不理解时能做到不怨不恨,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有什么做的不到位的地方,那我们离君子之道就不远了。如果通过反思,我们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通过改正提高了自己,这样的不理解和矛盾就是帮助我们成长,我们应该高兴。如果反思后自己没有不足,那说明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不也应该高兴吗?所以,当人不知时不仅要不愠,而且要感谢这样的不解,因为这样的不解往往都是自我改变和提高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