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天半的培训课程,让走进课堂时还略有迷茫,报着反套路和旁观者“不良”心态的自己,彻底开启了“向内”探索之旅,找到了自己学习教练课程的 Why(因) What(道) How(术)
Why(因)
初次接触教练技术是在4年前,作为被教练者,让我见识到了这门技术的神奇,突破了自己对管理认知的盲点。但近两年不大成功的两次被教练经历,让我开始怀疑此门技术的“功效”,也开始扪心自问是不是自己已经遇到了心态上自我成长的瓶颈,于是很坚定的要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自己,了解自己的性格盲点。机缘巧合结识拓思走进课堂。通过两天半的学习,从思考老师讲解的知识点,到聆听伙伴们真诚的分享,再到课堂上的实战演练, 我发现自己已经好久没如此用心学习过一门课程了,我更惊诧于这个班级的温度和开放坦诚度。第二天下课时,我已经彻底摆脱了迷茫的状态,也明白了其实之前的两次不成功的教练经历不是因为对方的功力不到位,而是因为我的意愿度和信任度都不足够,这次学习对于我而言,就要是开启真正的“向内”探索之旅,调整心态,提升意愿度,不断扩大自己的“公开区”。
What (道)
约翰.哈利窗的学习让我对“有效沟通”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原来我更关注的是沟通的技巧方式或者人的感受状态,也就是术的层面,但其实沟通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是否对称,以及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如何通过扩大公开区进而获得更多对等的信息和信任,才是有效沟通首要思考的问题。而对于渴望成长的人来讲,如何有效的寻求反馈缩小盲点发挥潜能,也是有效沟通最大的收益所在。
6种管理风格的使用和区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管理方式。尤其对于我现在的工作,是刚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所带的团队都是原有的团队,与我之前所带团队的产出了能力差距甚大。而我习惯了授权式的管理风格,结果就导致我经常很抓狂,在课堂学习分类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是自己没有用对方式,而不是同事的错或者我性格的问题。作为HR其实这些理论我也经常讲给管理者听,但真到自己身上时就会“医者不自医”,本周我针对自己用错方法的下属都做了一对一沟通,制定了工作目标和沟通频次方法,期待我的改变和自省能让团队效能提升,增强大家工作的幸福度和成长。
How (术)
平衡轮简直是个太神奇的小工具了!课堂上李敬的实战演练其实也点醒了我自己。总在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从未想过其中的含义,总在想着自己的成长够不够自己的心情好不好,无意间真的忽略了身边的人的感受和重要性。当我画出自己的平衡轮时,我发现我特别在乎的工作和成长分数已经很高,不应该是我再焦虑和担心的重点。反而是和家人的亲密度是我从未深度思考的“盲点”。每个人只有平衡好各方面的因素,才能获得真正的突破和成长,才能让自己的心态真正的平和,家人的关心和陪伴不应该更不是习以为常的,而是应该持续经营和呵护的。上完课我就回家和家人聊了我的收获和反思,这几天家人都说我的状态好了很多,其实我知道是我更愿意花时间倾听他们的需求,尝试理解他们的想法。小小的突破自己的盲点,感觉真心不错。
洋葱倾听法三层的递进学习和演练,让我体会到平时沟通可能会犯的错误。
1)把自己的“演绎”当成了事实,导致和对方的后续对话已经无效了,或者先入为主了。而教练技术就是要求我们把“演绎”和“事实”区分开,首先要识别哪些是“演绎”,然后大胆的求证出“事实”,确保后续沟通的有效性。
2)有关“假设”,也就是被教练者的“信念”,平时沟通时我们总会下意识把对方的“信念”认为是对的,而顺着说下去,殊不知已经和对方一起走进误区了。此时保持冷静中立,通过对比或问问题让对方知道那是他的“信念”,但不见得是对的,这点至关重要。
期待接下来的教练之旅,更期待自己能排除I(干扰),发掘自己更多P(潜能),在教练的“向内”学习之旅中有更好的P(表现),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