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特定理
商品不做广告就像姑娘在暗处向小伙子递送秋波,脉脉含情,只有她自己知道。 要想推而广之,必先广而告之
现实应用
孩子们往往在某些方面有特长,比如唱歌、乐器演奏、书法、绘画、棋类等等;有的孩子原意帮助老师进行班级管理;有的孩子某个学科很擅长,而且愿意帮助同学解答问题。但是如果这些特长和意愿总是埋在心里,羞于表达,就像故事里的×××一样,得不到实践和展示的机会,除了让自己空留遗憾,还能带来什么呢?
孩子为什么羞于表达争取
有过育儿经验的人都有过体会,孩子小时候是很喜欢表达的,而且表达方式很直接很及时,俗称“肚子里藏不住话” 。但是为什么慢慢的就会羞于表达了呢?
1、环境影响
较之欧美国家,中国人在表达时内敛含蓄,甚至很多时候希望我们不说,别人也能主动领会我们的心意。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慢慢就趋向于这种表达风格了。
2、反馈伤害
观察他人的反馈,是孩子来认知事物的一条重要途径 孩子在童年表达内心感受的时候没有得到积极的反馈,甚至得到的是批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表达内心想法是错误的。
3、对结果思考过多
随着孩子的长大,对于事情结果的考虑就会增多,害怕说出来得到机会了,但是自己做的效果不如预期好;害怕在老师同学朋友面前丢丑等等。这种思想会让孩子得不到锻炼,不能发现问题及时修正并得到提高,有点“讳疾忌医”的意思。如果孩子本来在某方面有天赋则很可能因为得不到锻炼与展示将天赋埋没。
这条貌似家长使不上劲了,那可咋办。
我们一直强调孩子是我们自己的复刻版,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心理?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你要从心理上进行转变。给自己做道算术题:如果主动表达争取了到了机会,有可能表现的很好,达到甚至超过预期,这是对我们前期付出和努力的肯定;也有可能没有达到预期,这样会发现一些问题,只要能解决,你就向着成功又近了一步。如果问题解决不了,或者没有用于表达争取机会,最多也就保持之前的样子,就当没有这个事,也不会有退步或者损失。看,说出来,最起码没有坏处。那你会说要是丢人怎么办,我只能无情的告诉你,你把自己看高了,人们只对自己感兴趣,你的不佳的表现很可能连谈资和笑点都算不上。对了,还有一个事实要告诉你,“任何曾经让你为难的经历终将被你笑着说出来”。
当你跨越了这份心理障碍,已经可以对结果不那么在意,你就有资格去引导你的孩子大声说出他内心的想法,并积极的去争取他希望得到的机会!
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复刻版!关注“瑞悠下午茶”让我们和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