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一、绘本故事分享,引出课题
1.分享绘本故事《长大做个好爷爷》。
2.本文选自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自传体小说中的“我”一般指作者自己。
“童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
——萧红
二、感知眼中园
1、一读,“文通字顺”,即字音正确,停连准确。思考:祖父的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祖父的园子是个()园、()园、()园,也是个()园。
2.词语学习
强调字音:倭瓜 下种
强调字形义 拔草 拨电话(追溯篆体写法,还原本义)
3.再看罗列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呢?
明确:第一行都是昆虫,第二行均为农作物,第三行是动词,是做的农活。
试填:祖父的园子是个(花)园、(果)园、(菜)园,也是个(乐)园。
4.自读1、2段,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花园呢?这个园子在作者眼里有什么特别之处?
关注:蜜蜂、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
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思者,如何通过朗读,体现出颜色的不同呢?
颜色淡——轻读,颜色浓——重读。
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
写蜜蜂的句子,表面写蜜蜂,实则写花多。不写花开,满园是花,有香有色,有动有静。
5.再读16段,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它是……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
——茅盾
三、总结
祖父的园子是个(花)园、(果)园、(菜)园,也是个(乐)园。
眼中园——样样都有
为什么祖父的园子,是个乐园?这个园子,在作者心中、梦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祖父的园子是个(花)园、(果)园、(菜)园,也是个(乐)园。
眼中园——样样都有
二、感知心中园
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做了哪些事?
师生对读: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就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栽花,我——就栽花;
祖父——拔草,我——以拔草;
……
读了这些文字,你有什么感受呢?明确:可以感受到萧红的天真可爱淘气,也可以看出祖孙情深。
如果说祖父是在干活,那么我是在干什么呢?
“下雨啰!下雨啰!”
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读,感受心中园的自由。
心中园——一切自由
在这么多事情中,哪一件事作者印象最深?(狗尾巴草当谷子铲了)为什么这一部分要详写呢?明确:从布局谋篇上讲,要讲究详略得当;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个错误对“我”而言记忆犹新。
师生共读第17段(生模拟回声)
比较以下两组句子的区别:
花开了,像睡醒了似的。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明确:有了“就”,显得园子里的一切生命和生活都更自由,更快活。而这里,倭瓜、黄瓜、玉米等生长在园子里的一切东西,它们自由生长,也象征着作者在自由生长,这里用到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安排课后小练笔:
园子中的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的,想一想萧红还会做些什么呢?联系园子中的小昆虫、农作物以用“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的事,课后完成小练笔: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三、回归课题,感悟梦中园
课文写了如此自由自在的园子里的生活,文章的标题为什么不叫做《自由的园子》,而叫做《祖父的园子》呢?
明确:因为祖父给了她快乐,因为祖父她的童年才有了如此多美好的回忆,让她终生不能忘却。
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
——茅盾
师配乐诵读:
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园子里的一切都睡了,也许,“我”会做一个美妙的梦,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梦?
梦中园——美好幸福
四、讲述绘本故事的结尾
它是一篇叙事诗
一幅多彩的风土画
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介绍作者:18岁祖父去世,19岁被迫离开园子,再也没有回去过。去世前写下《呼兰河传》,回忆自己的祖父以及童年生活。
出示原文结尾,推荐阅读《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