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潭山人
石井甘泉,幽林鸟语,竹梢垂露,钟声绕树,半坞茶烟,山涧明月,松蓋鸣风,云影流溪,古蹟八景,古朴人情。(摘自《石潭宗谱》)
——谨以此文记住不该忘记的记忆
石潭村在涌山南偏东3公里架鼓山西麓涌山河畔。唐末,朱氏从安徽祁门迁此建村,村北石山下有一深潭,故得此名。据曾载,乐平朱氏大多以此村发出,如库前、车溪、稍田等。
村内现存明清时期建筑有10余座,古色古香。村中的一座“三兴一成”的老祠堂戏台也保存较为完好。村头一座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按原制重造,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复修的单孔石拱桥保存最好。桥长12米、宽4米,拱跨7米。据置于桥头石碑记,该桥建于宋元之际,是乐平、婺源、浮梁必经之路。 在阴墩坝处的一座八角亭,供人劳作之余,休闲喝茶,避风躲雨,聆听石潭人说古道今;河岸三棵百年香樟树倾听石潭人的风土人情。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自古风水观念中村落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正前方一条月牙形的锦溪河自北向南流过,古人选村时称“冠带水”,背靠屋背山,即有“龙脉”之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诗意生活。
穿梭在古道之间,或轻吟或高歌,古代人情风貌似现眼前;踏步于古桥之上,听潺潺水声,看鱼虾嬉戏,咂一盏米酒沁心田;浸身于小河之中,顿感清爽,消除一日劳作的疲劳;手摇蒲扇,扇动风起,坐在香樟树底下,家长里短,侃侃而谈,无大快人心。
村落内的广场、宗祠或井台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精神空间成为村落的中心,房屋由此向外有秩序的向外自然生长,形成一种渐进的向心结构,从而构成了村落的基本格局。古居内正房、厢房、楼房,都有严整的纵深布局,考究的中轴对称。中间天井铺满青石,高大的风火墙上青草萋萋,雕花窗棂极为讲究,使正屋能充分采光。房屋的地面都支有六七寸高的石墩,既解决南方潮湿的问题,又可让屋下通风。
勤劳简朴的石潭村人,从来都是肯吃苦的,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石潭村人依然通过自己的智慧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不断摸索改良中,走出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腊猪头肉是石潭村民的一道传统凉菜,肥而不腻,味香脆嫩。腊猪头制作工艺流传久远,工艺比较复杂,一个成品腊猪头通常要经过近十道工序半个月时间完成。儿时,父亲每逢过年必将制作好的腊猪用饭盆装好,然后到土地公庙祭拜,祈求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我便跟在其身后,打打下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因为过后,父亲便开始剥猪头肉了,我们兄弟仨,围着父亲,顾不上拿筷子,直接用手,衔一块瘦肉,未到嘴边便已香味扑鼻,至今想来仍口水在嘴里打转。而今,朱泰水家制作的腊猪头肉在整个景德镇皆有名,许多吃货慕名而来,或自家吃,或送亲朋友人。
灰包蛋产于有着百年的制作历史,用荞麦杆子、芝麻杆子等灰,以及在灰里配些石灰、食盐调剂,搅拌成泥状后,再将新鲜蛋用配置好的灰包好。然后放置15—20天就可蒸熟用,这种蛋的适用范围很广,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加工。灰包蛋味道鲜嫩、色彩光亮,并有去火、降血糖等功能,很受当地人的喜爱。
谷酒、米酒制件,百年传统的蒸馏工艺延续至今,酒是自古是用于祭祀、丧葬、婚嫁、逢年过节、招待亲朋好友必备之品,后衍生有保健之品,用自产的稻谷或大米酿制,性烈,入喉后甘甜,具有驱寒、保健的功效。如今,朱小凡家制作的酒,畅销于涌山及周边各村,这也让他家走上小康的生活。
一道道的工艺,延续了石潭村人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一次次的制作,凝聚了石潭村人的智慧与勤劳。
青山为屏,绿水环绕,石潭以群山为背景,更具景观的层次感;以水为前景,取得开阔的视野;石潭因山而气派,因水而灵动,呈现出一段段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