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题有兴趣的,见文末彩蛋故事)
现在仿佛一下子进入了个人学习的时代,各种网课,工作坊层出不穷。很多人都知道输出倒逼输入,我不例外的准备加入其中,可是,每到写作一刻,都像是经历了一次水深火热的考验。
如何才能快速高质量的产出?我问了小师弟后,他给我邮了本书《完全写作指南》,作为拆书老油子,我一下子就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一段,在介绍这一段前,如果你和我一样有着这样的困惑,不妨刚开始来做道测试题:
【回忆一下】你的写作习惯是:
A. 提笔就写,洋洋洒洒2K字
B. 精雕细琢,列好提纲再来写
C. 写些关键词,然后逐个展开
如果你选择的是第一种,回望下你的写作过程,会不会有走到一个节点,又发现了好多新的枝枝丫丫,总收不了尾,再回读你的文章,是否会出现主题模糊的情况?如果你选择的是第二种,在这样快节奏的时间里,你的准备时间需要多长?而第三种,写的时候会不会出现顿卡,或者也放飞自我了?
讲到这里,回到我们的写作目的上来,每个人的写作目的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潜移默化的:你的写作习惯正重塑了你的大脑的思维模式。如果你在写作的过程中,不仅关注了你的产出 - 文章,也刻意磨练了写作的思路和习惯(好吧,就是各种套路),自己的收益会更大。
在这本书当中,开篇的写作流程就传授了我们一个重要流程:轮盘法,其中,我读下来最受益的就是将我们熟知的“头脑风暴”法运用在写作准备上。
提笔之前,先深呼吸一下,太多想说的东西,就像连绵的山峦,高低层次各不相同,如何有逻辑清晰的展现?别着急,先来个脑暴,它有四个原则:
写作“头脑风暴”四个原则:
1. 想出的点子越多越好;
2. 不要审查,不要评论;
3. 接受不同寻常的想法;
4. 合并改进你的点子。
在我自己使用和给小伙伴带拆时,我发现了这几个问题:
1、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小心在这个阶段就掉入构思文章的陷阱中了;
2、到底是往横向拓广,还是往纵向深入?
我练习完回顾原文,找到了自己的理解:刚开始应严格的按照天马行空的思路走,太早的构思文章,会让自己思维局限,可能会遗漏掉更多的精彩和亮点;对于第二个问题,在头脑风暴的阶段是寻找更多的点子,所以T字当中,这个横轴的长度更重要。
如果采用这种方法,总觉得心里不放心,怕会变成了断了线的风筝,自己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10分钟的小闹钟,在这段时间里,围绕着你想探讨的主题,尽情的放飞自我,跨越时空,越多的奇思妙想越好。10分钟之后,回来后,再去选切入点,并组织逻辑结构。
这篇文章的组织,我就是花了10分钟脑暴了以后写的,因为是给自己看的,写的时候一定不要在逻辑上死磕,组织的时候再去归并就行。也给自己不断精进的机会。
结尾,讲一个最近阅读的故事。讲的是掘地蜂的觅食过程研究。掘地蜂有很多捕食绝招,算是昆虫界的高智商。这里提一个细节,每次将食物拖到洞口,它都会绕着洞口走一圈审查一番,再将食物拖入洞内。于是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每次掘地蜂绕一圈的时候,科学家就把食物往外拉,于是掘地蜂又重新将食物拉入洞口,再绕着洞口走一圈,这样来来回回40次,没有一次例外。于是科学家得出一个结论:
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发的行为。
另一个哲学家就着这个研究结果,问了一个恐怖问题“你凭什么确信你不是掘地蜂?”
写作,这样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对我更有价值,我或许以后也可以问问自己,提笔的当下,有没有类似掘地蜂的行为?让自己笑出来的有趣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