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师有时很被动,很多时候没法选择学员,没法选择场地。
当你带着一身豪情走近教室的时候,你发现教室是“排排坐”的场地的时候,是什么感受?
我去过的“排排坐”的培训场地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就是大礼堂,老师单薄的身影显得愈发渺小;有的是长达20多排的狭长场地,使劲瞪大我的近视眼也看不清最后几排的学员;有的是U型会场,一圈一圈坐了一排又一排;有的干脆圆桌会议,老师的前后左右都是学员,360度无死角;有的一排排高背椅,老师完全搜索不到学员的眼睛......。
总之,老师总是遇到各种状况。通常在这种时候,老师的内心是崩溃的,这样的课,就靠老师卖力的讲把学员的注意力抓住简直太难了,无论你的讲功有多好,学员溜号都不可避免。因为大脑运转的速度是说话速度的四倍,所以和你讲的好坏关系不大,溜号是必然的。于是看手机的、聊天的、瞌睡的,总之你想象的一呼百应、学的热火朝天的场面很难出现。这样的课程,你极尽全力、卖力演出希望把学员的注意力留在教室里、留在自己身上,于是又焦虑、又累。每当你的包袱没响的时候就沮丧一下,每当学员不配合的时候又沮丧一下,每当看见有学员瞌睡的时候又沮丧一下......。这一堂课真是无比“丧”。
怎么办?忍着?挺着?下回不去?都不是好办法。那要怎么办那?
第一,学员与老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是否必要?当然非常有必要。
课堂上的互动不是为了消耗时间,不是为了节省老师的体力,而是课程的一个部分,和老师的讲解同样重要。有很多培训单位没有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认为花钱请了老师,老师讲的少,老是互动、老是学习活动太亏了。我就遇到过甲方要求讲满七小时的情况,我说适当做些学习活动,他们说不用不用,老师你就讲吧。当然这样的客户,你企图说服就是辩解,所以需要设计些变通的活动,保证授课效果。
一堂只有讲解、没有互动和学习活动的课,就好像医生给你看了病,开了药,你说医生看过了,药就不用吃了一样,基本没啥疗效。我相信很少有人认为医生看了、不吃药病就会好,但是很多人相信学员听了就能会。很多企业如此、很多机构如此,甚至很多个人也如此。我有很多自己付费的学员,缴费的时候心如刀绞,学习的时候蜻蜓点水。课是听了,留的练习不做,结果发现学习效果不明显,我发现讲课不难,督促每个学员把作业做了很难。
我们再打一个比喻,厨师做了一桌子好菜,你光看看能饱吗?不能。你得吃啊,得消化啊。同样道理,老师讲了一堂好课,你光听能会吗?不能。你得自己建构、加工之后,才是你的。
所以互动、学习活动首先是促进学员消化、思考的过程,是旧知识与新知识建立链接的过程。
其次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也是实现学员互相学习的过程。莫泊桑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一交换,每个人都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一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个思想。所以,课堂上的互动和学习活动,能促进思想的流动,而且,无论是我还是学员都经常被其他学员的奇思妙想惊到。
再次学习活动也能促进人际交往。培训除了完成学习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促进团队合作、增近人际关系的作用。不同部门的人在一起学习,大家按照一定的规则结成临时的学习团队,一起完成任务,建立了新的人际交往。
第四,互动和学习活动还能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监督,把学员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一个人学习会睡觉,两人互相监督就不好意思睡觉。
有人说:你说的这些我都知道,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尤其是排排坐的课堂。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事。
排排坐的课程如果互动呢?其实也是可以的。
第一,结成微型学习小组。两个或者三个人,可以取两个人的名字中各一个字命名组名。这也是非常有趣味的一件事,
第二,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互相介绍。一定范围是指按照人少就都介绍,人多就向别的组介绍,或者小范围介绍。互相介绍,是小组成员互相介绍自己的伙伴给其他人。
第三,可以让学员标出自己对讲义中最感兴趣的内容,互相交流一下。
第四,用击鼓传花的方式寻找回答问题的人或者小组。老师放音乐,学员可以传递话筒,音乐停,话筒停,话筒在谁的手里谁回答。这种方式让全场的学员都非常兴奋也非常紧张,气氛瞬间点燃。
第五,击鼓传花变形版。老是击鼓传花也无趣,可以变形。比如由学员喊停,比如传纸条,上面写上“请你右边学员回答”等,让趣味十足。
第六,让学员做主。可以请一位学员指定某排第几个人回答问题,可以让学员抽学员序号等。
第七,如果你学了引导技术,还可以用引导布,绘制课程海报,学习地图,做入场和离场调查,制造一种沉浸其中投入的氛围。
第八,发奖励,比如奖励钱币、糖等,制造一些小惊喜,掀起一个个小高潮。
第九,抓住一天中三次复习的机会,做一些复习活动,比如拉伸复习。
总之,这些简单好用的互动就是要制造惊喜、制造气氛、制造紧张,让学员的注意力始终在课堂上。
没有不好的学员,只有不够好的设计,所以不要抱怨客观条件,而是因势利导,趁势而为!
杨老师的书热销中,欢迎购买。当当淘宝京东有售。签名本请联系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