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心情不稳定,希望通过阅读心理学的书籍疗愈自己,同时能更好的教育孩子。这周读完了李雪的《当你遇到一个人》。书中说母子关系决定一切关系,读完之后感触蛮大的。成年之后的孩子维系各种关系的方式和它幼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现在在听武志红的书,打算先粗略听一遍,再精读。潜意识决定命运,感觉和秘密这本书讲的有点共通点。秘密之前没有精读,看来有必要再翻阅一下了。
今天29岁生日,时间好快,就要踏上30岁啦,有点惶恐也有点充满期待。这一年希望自己能有好运。今天网签了车位,然后和志哥去吃了蛋糕。
其实过的并不愉快,不知道为什么,今天哭了好几次,也没啥大事。也不知道为啥最近这么爱哭。昨天因为他让我去手洗羽绒服,我不舍得一千多买的衣服放洗衣机,哭完他帮我洗了。感觉他对我不重视,不给我买蛋糕,哭完后去爱礼吃了蛋糕。其实元旦的时候已经提前吃过了,那时候怕他工作忙没时间陪我过所以那天提前吃了。希望自己以后不要用哭解决了,他又不是不依着你。我要去买包了,让自己开心一下。一年当中还是要男士买几次礼物的,不然情绪上来了觉得自己亏了。
今天不写了,下面摘自现在在听的书。
学校和家庭不该是“养鸡场”
一度,高校对大学生的严格管理成为热点新闻。
在青岛海滨学院(民办大学),有21名大学生被开除,原因是“搂抱”“偎依”“坐得很近”“牵手”等“不同程度的身体接触”。
在长三角,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发布规定,禁止新生自备电脑,以防止他们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因这两起新闻,有评论说,我们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像“养鸡场”,“不成熟的小鸡们”被圈养起来,以帮助缺乏自控能力的大学生们“健康成长”。
“养鸡场”的逻辑是,“小鸡”们自己独立走路的话,会走歪,所以得由大人给他们划定一个活动范围和一个成长路线。
这个逻辑,在我们这个国家无处不在,并集中体现在学校和家庭中。如果说这些大学是超大型“养鸡场”,那么,我们无数管理过分严格的中学、小学就是中小型“养鸡场”,而无数持有这个逻辑的家庭,则是迷你型“养鸡场”。
然而,无论“养鸡场”掌控者的目的看似多么好,这个逻辑最终都会导向一个恶果:“培养”出无数缺乏独立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好孩子”,以及无数叛逆成性的“坏孩子”。
“坏孩子”会令人头疼,而“好孩子”则会令人失望,因为他们势必会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缺乏创造力。
因为,创造力的源头是自由意志,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的信任与尊重。如果老有人替他做主,老有人安排他的人生,那其实就是在说,你的感觉是错的,你的判断是不可靠的,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对自己感觉和判断的尊重,就不可能拥有丰沛的创造力。
我们国家提倡自主和创新,这可以放到每个人的身上来。一个人首先要有自主,然后才有创新。
如果我们国家变成了无数“养鸡场”的大集合,那我们未来将面对的就是无数没有自主能力的青年,创新也无从谈起。
曾经有段时间,我做了十多场讲座,地点有企业、高校、机关和心理咨询机构。讲座的主题学术一点说,就是“从内在关系的角度看人格”;通俗一点讲,就是“从关系的角度看性格”;如果加点噱头,那就是“性格如何决定命运”。
概括而言,这个讲座主要是两句话:童年时与重要亲人的关系决定了我们的性格,所谓性格主要就是“内在的亲人”与“内在的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我们后来的一生就是不断将这个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外部人际关系上的过程,于是我们会把所有重要的外部人际关系都变成童年时的关系模式。
于是,人生就像是一个轮回,我们不断重复一些幸福或苦难,这些幸福或苦难主要是通过人际关系实现的,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