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天晚上马老师在老马读书圈里分享的讲座题目。我的读经典内驱力,就是在那一次郑州共读会上《教学勇气》激发的。所以我把它作为了今天我开始啃读教育经典首次参加线上读书会的标志。
参加马老师的读书会是在五一郑州共读的时候报名的,那次晚上共读与马老师交谈后知道马老师有一个心愿,他想带领着年轻教师一起读书,一起啃读经典,我正愁没有人带我读书,不知道怎么样啃读这些教育理论的经典书籍。马老师正好要招兵买马,这好比我瞌睡,有人送了个枕头,我岂有不接之理?
一周前马老师就建立了阅读群,然后公布了这次共读的书是《学习的升级》,看到消息我就马上在网上搜索这本书。书很厚,作者是一名苹果的高管,有大量苹果公司的实践。我没有下单去买,只是阅读了书籍的简介和其他读者的评论,感觉不是太好读,而且不具备收藏价值,所以就没有下单去买。今天马老师一开讲就让我后悔了,我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它的第一部分是由内而外的重塑学习,改革一定是从内部开始的人的内驱力被激发出来,才可能有真正的学习。然后他讲了共同体的概念和共同体的成立,阐述愿景是共同体成功的关键。一部分马老师讲述了库奇和乔布斯的相见与合作。这我才明白,他们说的技术的真正威力。这一部分我印象深刻的是乔布斯问库奇:“你准备好改变世界了吗?”对世界又充满了想象,对世界有美好的愿景,因为只有愿景才能汇聚更美的人。你酷奇才会放弃惠普优越的薪资待遇,加入当时小小的苹果公司。马老师对这个读书圈的愿景是,生命中总有一本书照进心灵,我想说生命中总有一本书照亮你的心灵,生命中总有一本书能照亮你的生命。
今天晚上,我第二次听说“数字原住民”这个词。第一次是在郑州的共读会上听郝晓东院长说的,“数字原住民”是由著名的企业家、作家马克普林斯基首次创作的一个词。它是在200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当中提到的一个词,用来指1979年以后出生的人,它描述的是在数字世界当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从小就开始接触个人计算机、电脑游戏、平板电脑以及手机等等。照这样说80后的我好像也是数字原住民,但可能因为我生长在农村,家里条件不是太富裕,而且中国的大环境发展的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先进,我不符合条件。我觉得中国应该是从90后开始才算是数字原住民,我想到现在的学生都是数字原居民,那我们老师或者说中国的教育就是在用过去的方法教育现在的学生,那不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吗?因为数字原住民需要更多样、更先进的方式来教育引导他们。所以现在的学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是我们大人、是我们社会出现问题了。所以作为成年人,无论是教师还是父母,我们都要善于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是向我们推荐了一些与学习有关的书籍,比如《为了合作的学习》《学习的本质》《孩子如何学习》《孩子如何思考》《学习的战争》以及《人是如何学习的》,还有5月19日新网师博雅书院即将分享的《学习共同体》等等。
其实无论是书本的学习,讲座的学习,我们都要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从被动的学习到主动的学习,脱离自己的舒适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或引领达到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我们说的成长区,探索我们未知的区域,这样我们才不会害怕,才不会恐惧。在学习时我们要把个人的学习和小组的讨论学习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实践当中,从而到达山顶学习场景模式。学习不是模仿秀,他是一场真人秀,需要参与者的发挥,或者说它是一场自由发挥的真人秀,是一场真正的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会遇到惊喜和进步。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也就是说我们要选择挑战式的学习,让技术成为我们学习的工具,技术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或提高效力。合理的运用技术,让技术来助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因为未来淘汰的人是不愿意接受新技术的人和接受新技术但是学不会新技术的这两类人。就像叶欣老师说的,让技术成为我们教师的铠甲。让技术为我们的优质教学锦上添花。
马老师最后还向我们解读了第四章《未来学习观以及三要素》。未来的学习观是自适应的个性化学习、先天后天的交互学习的作用论和个人的最佳效应点,其中我对个人的最佳效应点感触最深,个人最佳效应点就是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和最喜欢的事情的交集。那就是找到自己最擅长,最喜欢也是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点,这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我把它总结为:最佳效应点=最擅长+最喜欢+本职工作。原来学习的三要素:访问、建构和编程。就是借助快速可靠的互联网接触,嗯,高级棒的老师进入优秀的学校以及使用变革性的技术等等建构呢,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亲自去创造,去发现,去建构构建事物,通过学生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并不是仅仅的学习工具本身而已,也就是要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动手感和合作能力,因为现在讲的是团队建设,团队需要的是合作而非竞争。
两个半小时,10页笔记,满脑子干货,可谓是收获多多。很期待下周的共读。其实无论是教育还是学习,都是一场修行,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