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后期,原本军事实力在七雄中排列第二的赵国,在经过长平之战的惨败后,遗憾地退出了与强秦抗争的舞台。
此时的赵国国内,有生力量几乎绝灭,成年男丁在长平之战中所剩无几,一眼望去处处都可见孤儿寡母,白发人送黑发人。
这样的赵国,看上去孱弱无比,就像是抽空了精华的驱壳,一踩即碎,当年赵武灵王辛苦建立起的军事强国,仿佛一夜之间被打回原形,那股衰弱的气息隔了很远都能感受到。
老邻居燕国自然嗅觉比谁都灵敏,在他们的眼里,赵国如今就是头待宰的羔羊,去迟了,那些鲜嫩的羊肉就会被其他国家捷足先登。于是怀着这样的心思,燕王派出相国栗腹,奉上五百金为赵王酒。
当然,栗腹醉翁之意不在酒,送东西是假,顺便溜达一圈侦察一下是真。终于,他带着令燕王满意的消息回国了:
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赵国的壮丁都死在长平了,剩下的毛孩子们都还没长大呢,此时出兵我看行。
栗腹的情报让燕王心花怒放,他于是又找来昌国君乐间询问,满心以为乐间也会支持他的想法,谁料,这位名将之子当场一盆冷水对着他浇下来。
乐间认为,赵国是四战之国,民风彪悍,尚武习兵,不可攻打。这下,燕王喜不高兴了,他开始和乐间讨价还价:
“我以多打少,派出双倍的兵力,每两人对付一个,行不行?”
“不行!”
“每五个人对付一个呢?”
“还是不行!”
燕王大怒,不行也得行!
于是,在乐间的反对下,在燕王喜和群臣的坚持下,燕国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相国栗腹比较一专多能,不仅能为相,还自认为能为将领兵攻打赵国鄗地,而卿秦则领兵攻打代地,就这样兵分两路杀向赵国。
要说,燕国国内还是有明白人,比如之前的乐间,再比如大夫将渠。
将渠苦口婆心地劝说燕王,与别国通关交好,又拿了五百金为王酒,结果使者一回报反而攻打其国,这样做不好,出兵也不会取胜的。
燕王此时正在兴头上,哪儿听得进去,他反而乐呵呵地自己率领偏军跟随。
事实证明,赵国虽弱,却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起码还轮不到燕国来捏。
以老将廉颇领衔的一群老弱残兵,将“哀兵必胜”这个词演绎到了极致。或许是惨死在长平的数十万将士激起了赵人最后的血性,或许是他们知道,若此战输了,那么燕军的铁蹄将会冲向他们身后的土地,那些土地上,还生活着阵亡将士的亲人们。
他们不是赵军精锐,却依然要担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赵孝成王十五年,燕赵悲歌又再度响起,老将廉颇在鄗地一举击败了燕相栗腹的军队,乐乘也打败了卿秦对代地的进攻,顽强的赵军击杀栗腹,俘虏了卿秦和乐间。
至此,燕王喜策划的这一次侵赵行动宣告破产,据《战国策》记载,此次出击燕国动员了六十万大军,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卿秦以二十万攻代,以多打少却被赵国击败,并且失去了自己的相国和两员大将,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并且,这还不算完。
燕国的实力一直在赵国之下,可是长平之战后,赵国是“虎落平阳被犬欺”,之前从没放在眼里的燕军竟然也敢趁人之危,赵国哪里咽的下这口气,尤其是老将廉颇,那暴脾气一上来,就没人拦得住。他击败燕军后,又率领着那帮老弱残兵一口气乘胜追击五百里,围困燕国。
这下燕王慌了手脚,急忙派人求和,赵国不答应,一定要燕国派将渠来议和。燕王没法,为表诚意,任命将渠为相与赵国讲和,赵军这才从燕国撤军。
本号文章,皆为成周子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