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某严肃场合(绝对不是相亲)认识一人,他评价我是那种从小被父母保护得好好的,什么都不懂,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的女孩子。
我呵呵一笑:“没眼力见,我经历过的挫折加起来都可以绕地球一圈了好吗?怎么可能什么都不懂!而且就算父母没给我添堵,我自己就不会作死吗!”不过,因为觉得跟此人这辈子应该不会再有第二次见面了,我也懒得跟他澄清。
后来跟闺蜜说了这事,我很纳闷为什么我经常给人一种不经世事,很天真、很单纯的错觉,我也没装啊。我说是不是因为我看起来比较喜庆?
闺蜜说:不是错觉,现在也是真的单纯,是经历过世事后仍然保持乐观的单纯,和什么都没经历过不一样。额,这回答深得我心,不愧是资深闺蜜!我很认真地告诉她: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
是的,我更喜欢现在的自己,而不愿我的人生苍白得像一张白纸。那么我是如何做到在人生虐我千百遍之后仍然不抱怨、不妥协,保持乐观,看起来像个不折不扣的逗比的呢?答案很简单:难过的时候就读书。
其实在不久的过去,大概25岁以前,我看起来还是郭敬明笔下那种“一半明媚,一半忧伤”的精神分裂者。我爱公开表达,开心的时候会得瑟,难过了要吐槽,说好听点是童言无忌(因为我是宝宝),说难听点就是口无遮拦。因为我坚信,能让我快乐的就是最好的方式,何必压抑自己的天性,我就是要发泄啊!!!
后来大概是知道了你的悲伤并没有多少人真的关心,甚至会被很多人嘲笑(是真的嘲笑,不是那种“把你不开心的说出来让我开心一下”的损友间的玩笑),于是就有了羞耻心,不再跟以前一样任由悲伤逆流成河地诉说了。当然快乐还是要分享,如果能让被传递的人也感到快乐的话。
既然停止公开表达了,那我总得找个替代的方式为悲伤找个其他的出口吧,不然我会郁结而死的。这时候,我认识了一个爱读书的小伙伴。他不留情面地羞辱了不读书的我,问我不读书,我的思想从哪里来。这一记来自灵魂的叩问,让我哑口无言。因为我总不能说我的思想来自我所经历的挫折,那多没面子。
为了让类似的尴尬不再发生,为了让他不再有羞辱我的机会,我开始发奋图强读书,就是这么自尊!从此,没其他正经事做的时候我就读书。难过当然不算什么正经事,所以难过时也得读书,顶多让自己先哭个两分钟,哭完马上擦干眼泪读。
我记得去年的时候,我错失了事业上一类重要的机会,当时我很郁闷,因为我认为不是我自身的原因才导致的,于是暗自抱怨人生太过艰难,命运太不公平。碰巧我在看一本叫《死屋手记》的书,故事的主人公蒙冤入狱,在狱中度过了暗无天日的数十载。换作一般人早已痛苦不堪,而故事主人公却对逆境泰然处之,尽管身陷囹圄,仍然维持着自尊和体面,保持着积极的心态,用心观察、坚持思考,最终心智健全地出狱。
对比故事主人公悲惨的一生,我瞬间觉得自己的挫折根本不算什么。况且,他的惨境是社会造成的他都没抱怨,而我的挫折不可否认也有自己的原因,是自己的实力还不够抓住那样的机会才会遭遇那么多的阻碍,更加没有资格抱怨。我应该为自己生活在光明的新社会感到庆幸才对,然后让自己变强,有能力排除万难。读着读着我就释然了。这一次,完全没有在任何公开场合抱怨、发泄,我靠着一本书,不动声色地完成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悄无声息地跨过了一个人生低谷。
可是人生就是这样此起彼伏。有的时候,走出一个低谷之后,往上没走几步,迎接你的是另一个低谷。于是,我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挫折——想要改变和突破而未遂。当时我在看的书是《肖申克的救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又是监狱题材)。故事的主角安迪也是蒙冤入狱,被判处终身监禁,但他坚信自己会有出去的那一天,内心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和渴望。他拒绝被“体制化”,拒绝对监狱形成依赖,努力让自己过得像个自由人,靠为狱警办事换取图书馆的建立,坚持读书和看报,时刻关注着外面世界的变化,时刻准备着重返自由。最终,他凭借处心积虑的谋划和日复一日的坚持越狱成功。
我感叹,安迪有着怎样的智慧、谋略、坚忍、毅力和运气才能完成如此惊心动魄的改变啊。或许,改变从来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我没能如愿,是因为付出的还远远不够。就这样,我又靠着一本书走出悲伤和低谷。
自从用读书和反思代替发泄式吐槽走过悲伤,我发现我在大家眼中就从一个“时而明媚时而忧伤”的精神分裂者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逗比,好像从没受过伤一样,还让人感受到了快乐和正能量。而我自己呢,无论是内心还是能力都得到了升华。
因此我发现,不管不顾的吐槽,除了让情绪一时得到发泄,真的没有任何用处,还可能传递满身负能量。而多读书和思考,才能让人在隐忍中不断成长。从人类社会发展到我自身成长都在昭示一个真理:压抑自己的天性是有必要的,人类,只有适当地压抑自己的天性才能进步。
所以,这其实不是一篇教你如何读书的文章,别期待了。我只是从我自身的经历出发,告诉你一个在这复(操)杂(蛋)的世界中保持单纯乐观的方法。尽管我读的书真的不多,尽管我还经常过目就忘,每次重温一本书的时候就像第一次读一样,但我相信,我读过的每一本书,都融入到了我的气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