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在话,对于课题的研究,我虽然参与过两个,但是依然处在懵懵懂懂的阶段。主要是平时关注和接触的太少,提起“课题”总觉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若非职称需用,我想我会涉猎得更少。
有老师说,职称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动力。这真是生动而鲜活的描述。职称从我走进教师工作岗位开始,便如影随形,时时悬在心头。它与我们的工资紧密相关,也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明证——关乎阅历深浅与业绩的丰厚。
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或者忽视它的存在,而无动于衷,无所作为。职称的评定一级一级呈金字塔式上升,越往高处,能立足之地越少,条件的限制也越是苛刻。能够立于塔尖之上的人唯少数,少之又少。
我们职称人数评定的上升和名额的限制势必成为无法调和的矛盾。对于大多数的教师而言,职称评定的条条框框就成为了晋级的救命稻草,我有你没,我多你少,优劣高下不明而喻。
课题的研究是近些年职称评定的必须条件。一时间搞课题如火如荼,搞课题的人数与日俱增,大家都在努力,都在进取,都在不停地拼搏。似乎,为什么而搞的课题研究,一时间都难以探寻到最初的那个目的。能立项,能结题,能被推荐,能获得优秀成果奖,就已经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因为,职称评定的一个条件已经满足了。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任何一项课题的研究它的终极目的不是要立项也不是为了我们的职称评定而设。它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紧密相关,与我们的工作实际密切相连,它是由困惑而生,为解疑而设,以探究方式方法寻求最佳的解决路径而立。
唯有摆正了课题的位置,我们才能少些怨言,抛弃盲目;少些功利,丢掉狂热;少些追逐,寻回目标;少些奔走,明确自我……
我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年头已多,每日摸爬滚打的唯有一件件具体繁琐的事情,具体到一个孩子的音容笑貌,具体到一项成绩的提升与滑落,具体到一位家长的交流和协作……
可能过于具体实在,应付的事情过于细碎,我的思考滞留在以事论事,以事想事,以事对事,将事情的圆满解决定为最终的目标,而缺少了理论的学习和提升,思考的升华和记录,方法的提炼和实践,影响了自我的成长。而这些的缺失,令我与时代的同步产生偏差,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于新型教师的科研能力的要求。
当有了营营汲汲的想法,动了不劳而获的心思,揽下力所不及的活计——课题,我才真正意识到我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体会到每一个成功教师身后不为人知的付出和心血。
做课题之前,我还是要问一问我自己,为什么要研究这项课题?与我的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吗?有利于我进一步的教育管理吗?是为了自我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吗?
答案若是肯定的,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地行进吧!若是否定的,从头再来,潜心思索,寻找真正的研究之本。
ps:思绪有些混乱,表达有待进一步整理。所说的观点仅是我的拙劣之见,或许有些偏颇,或许有些自我,权当茶余饭后的一些闲谈和牢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