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何帆的《变量》读后感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二元城乡背景下的一大产物,父母进城务工,孩子留在家乡由姥爷这一辈继续承担抚养责任,使得孩子不得不接受隔代教育。何帆所提到的范家小学应该说只是农村教育的冰山一角,现实中大部分还没能达到范家小学的办学环境。孩子成长中的两个环境至关重要,其一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其二是伙伴(这里指的时学校的同学,也可以是自己的兄弟姐妹)。前者可能是许多父母所忽视的影响力,常常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夙愿,比如自己成天用麻将,扑克,手机打发余闲时间,却要求孩子去学跳舞,学跆拳道等等,更有甚者,要求孩子不能贪玩手机游戏,自己却时时抱着手机看;后者的影响力相比前者更具潜移默化的特性,家里两姐妹或者两兄妹的跟独生子相比,前者的心智与心灵会有差距,这个差距可能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体现出来(目前还没找到合适的案例,暂保留这部分的论证)。留守儿童,天然地回避的父母地言传身教的教育,因此,留守儿童还能借助伙伴的影响力获得较好的成长环境,范家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谓的社群影响,换种世俗的叫法,可以说是圈子。
作为孩子的家长,还是要尽自己所能将孩子放在身边成长,教育孩子就应该责无旁贷。
高考
毛坦厂中学被称为亚洲最大的高考加工厂,为此,特意观看了央视的纪录片《高考》,与之齐名的还有衡水中学,前者最出名的是千人在高考前的雄心壮志,后者是高考前万人空巷的送考。毛坦厂中学将近三分之二是复读生,所谓的高考失败者,但可伶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纪录片反应,班主任可谓是竭尽所能地督促学生学习,之所以要竭尽所能是因为总有一部分人在与高考斗争,表现为与班主任老师斗智斗勇,这些是消极的一面。我们更应该看到积极向上的精神,刻苦努力的意志力,抱着改变命运的理想砥砺前行,如果能够持有这样的精神一直伴随整个人生,势必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再从关于个人成长和学习方法的视角看毛坦厂中学,有没有这样一种人,在中学期间通过不懈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但在大学期间放纵人性的弱点,从此一阙不振了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从这方面来看毛坦厂中学就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在育人方面的缺失体现在解开束缚后的放纵。从记录片中看到了自己中学读书时的身影,就是背英语单词的时候一直重复读,反复读,good good good good …… 像念经似的,完全属于死记硬背,痛点在于记忆效果不佳。另外一方面作息时间过于紧凑,每天从早上5点多起床,到凌晨1点休息,每天不断地做试卷,题海战术,这里要说的是题海战术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很多学生是为了题海而题海,似乎在心底里暗示自己做完这一叠试卷就掌握了对应的知识点,就好比我们从小被训练记笔记,却没有集中精力思考并消化所学的知识,这个痛点会延续到人的后半生,工作后也发现太多人懒于思考了,能不动脑则不动脑的人存在不少,但事实上,但凡对工作,生活有所思考的人过得都不会差。
人的一生,接受的教育有来自家庭,来自学校,来自社会,一路随时间积累,最终到社会这一层还有裂变的机会,换言之,人最后的落脚点是在社会安身立命,前两者也是为了在社会上能够走的更洒脱点。一路走来,蓦然回首,发现教育的本质在于人这个核心,目的就在于提高人各方面的素质,从而适应于社会这个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