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仙殿山位于清湖老街区的东侧,离小江郎仅一二百米之遥。仙殿山因有仙殿而久负盛名,它是清湖最重要的名胜古迹之一。
仙殿是心航庵的俗名,心航庵在同治版《江山县志》是这样记载的:‘心航庵,在清湖。因山曲折,幽径逶迤,有仙坛为乩{1}仙之所。后有阁,临池旁,一径达陆舫,最上为‘听松团瓢{2}’,林木掩映,远眺数里,归帆落照,俨如图画。明邑人毛应思建,即紫薇庵,又名文石书院。”
仙殿山曲径通幽,林木参天,它不仅风光秀美,而且还是观赏清溪河畔景色的胜地。仙殿山上的心航庵始建于明代,为清湖人毛应思所建,距今至少有375年的历史。仙殿除了心航庵这个名字外,还有两个名字---紫薇庵和文石书院,它是“旧文人设坛扶乩之处”。作为书院,心航庵也是读书讲学的教育机构,其社会地位不可小视。
因为心航庵在仙殿山,于是有人认为仙殿山就是心航山。这种说法缺乏依据。正如福建浦城有一条江山街,我们不能把浦城说成江山一样。当然,不可否认,江山街与江山人密不可分,因为江山街是当年挑浦城担的江山人的聚居地。那么,心航庵和心航山之间又有什么不解之缘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搞清楚心航山的真面目。
陆棻在《清溪丽坦周氏宗谱卷八-阳基图记》描写清湖的环境时说:“南视江郎之胜,北连景星之景,东有仙宇,西渡心航。”显然 这里的“仙宇”就是仙殿,即心航庵,那么清湖西侧的心航指的就是航山了,由此可见航山又名心航山。有人说心航山因山的形状象心而得名,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在江山以山的形状命名的山有不少,如老虎山,鸡公山等等。也许是心航山叫起来比较拗口,当地人就干脆把心字去掉叫航山了。
心航庵为明邑人毛应思所建,而毛应思是毛氏的子孙后代,据同治版《江山县志》卷首“清溪古图”所示,“毛氏祠”建在(心)航山半山腰处(见图一)。根据以上这两层关系,我们有理由认为:毛应思为了表达对(心)航山(毛氏祠的所在地)的感恩之心,而把他建在仙殿山的庵冠以“心航”之名,说的更直白一点,因为毛氏祠在(心)航山的缘故,毛应思才把仙殿命名为心航庵的,何况(心)航山又是清湖的地标。
仙殿山因山中有仙殿而得此名,那么仙殿山在建造仙殿之前又叫什么名字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民国九年(1920年)续修《清溪丽坦周氏宗谱-卷八阳基图记》中找到答案。该书有这样一段文字:“由小江郎之多福寺行数武,曲径通幽,则周姓之鹚坞也,鹚坞徬接开明山之巅,有庙焉,系吕仙所居所,称为文石书院者,即此地也。”
以上这段文字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文石书院(即仙殿)在开明山之巅,由此可以断定仙殿山原名为开明山,开明山建了仙殿之后才被清湖人叫仙殿山的。
综上所述,我们得到两个结论 :一、仙殿山原名开明山;二、航山又名心航山。
词语解释:【1】乩,音同基, 占卜问疑之意。
【2】团瓢,意为有围护结构的圆亭。
参考资料:罗德胤《清湖码头》,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3月第一版
写于2019-3
(二)
民国时期,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传入中国,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仙殿逐渐失去了其“乩仙”的社会功能。这一时期又一重大变化是西方先进的工业和技术不断地引进我国,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掀起了一股创办资本主义工业的浪潮,这股浪潮也很快地波及处于“浙闽要会”的商贸重镇清湖码头。
仙殿系公共建筑,气势宏伟,占地面积大(大概有二、三千平方米),仙殿所处地---仙殿山,风景优美,又紧靠清湖码头,水路陆路运输都十分便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引来了一些有识之士在这里兴办工厂,仙殿山成了清湖乃至江山现代工业的发源地。
早在1932年,清湖镇的周宠渭、徐庆芳就在仙殿创办“光明电气公司”,采用柴油发电。初期装灯150盏,后来增加到300余盏。这是清湖历史上的第一个火力发电厂,该厂的创办时间仅比县城的火力发电厂晚四年。由于这是清湖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业企业,因而周宠渭,徐庆芳称得上清湖兴办现代工业的先驱。这両个人都是清湖商界的精英,前者为清湖非常有名的“恒裕药店”的传承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的岳父,后者是当时清湖商会的会长。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重要战略物资的水泥需求量非常大,当时的浙江却没有一家水泥生产企业。为填补浙江的这一空白,满足市场的需求,江山著名实业家朱琼炳【1】决定在自己的家乡办一座水泥厂。在他的母校---大陆高级测绘学校的老师引荐下,面陈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列数在江山清湖创办水泥厂的有利条件,成功地说服了黄,黄绍竑六次亲临清湖,实地勘察现场,与朱琼炳商讨建造水泥厂事宜。1941年,浙江省政府决定投资46.4万元,并派了一个工兵连到清湖建造浙江有史以来第一个水泥厂“浙江省水泥厂”【2】,厂部(领导机构)设在仙殿,立窑(生产车间)建造在仙殿山的水碓坞,与仙殿所处的山坞相毗邻,朱琼炳被任命为总务科长和技术指导。同年,浙江第一水泥厂投产。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上乘,供不应求,建造衢州军用飞机场的水泥就是这个工厂生产的。1942年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清湖,大肆进行烧杀掳掠,浙江省水泥厂未能幸免,立窑以及制造水泥的其他配套设施被日本鬼子捣毁,被迫停产。与浙江省水泥厂厂房只有几十米之遥的厂办公室(仙殿)却毫发无损,确实令人费解。
尽管浙江省水泥厂从创建到停产只有两年不到的时间,但这是浙江建材工业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填补了当时的浙江省没有水泥工业的空白,为浙江的国防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见证了日本侵略军倒行逆施的暴行,以及对浙江人民所犯的罪行。
虽然,仙殿不再有人去“乩仙”祭神,但是作为文石书院(仙殿又名文石书院),它的教育功能并没有完全消失,依然薪火相传。
在上世纪30 年代初,整个江山只有一座中学---江山私立志澄中学,远远满足不了小学毕业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绝大部分孩子小学毕业就面临辍学的境地。为了满足小学生求知的欲望,以及一些群众的要求,浙江省省立第八师范(原衢州师范的前身)的江山籍教员周浃【3】在清湖仙殿创办了“滋溥补习学校”,并担任校长。学校的教务、教学工作由他的儿子、上海中法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周宠范负责。学校还有一位女教师,她就是受过中等教育并有执教经历的杨掌珠女士---周宠范先生的夫人。学校专门招收小学毕业辍学在家的孩子。周浃先生是浙西地区著名的书法家,他要求这个学校把书法列为一门十分重要课程,这是该学校的最大特色和一大亮点。据邵善祥(86岁)和姜秉水(94岁)两位老先生回忆:当时在校学生有20 余名,其中有徐以雅、伍石敢、周维元、刘可雅、邵和丰、郑庭松和姜方祥等学生在读。后来,这些人大都成为当地较为突出的实用人才,徐以雅、伍石敢和周维元是江山知名的书法达人,郑庭松和姜方祥成了小学教师,郑庭松还当上了小学校长。一个微型学校有这么多的学生成为有用之才,与“滋溥补习学校”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滋溥补习学校”创办的确切时间难以查证,但根据周浃逝世的时间可以推断出这个学校创办的大致时间。周浃是1937年去世的,那么可以肯定“滋溥补习学校”创办于1937年以前。这个学校什么时候停办,停办的原因,招了几期学生现在都已无人知晓。
在周浃以前也曾有人在这里办过学校,不过那是1909年(清末)的事了。
民国时期的仙殿山是清湖现代工业的发源地,又是传承国学文化和教育的场所,这段历史我们不该忘却;在这里创办现代工业和教育并为之奋斗的先贤们值得后人敬仰,他们的艰苦创业的故事值得大家铭记,他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尤其值得人们发扬光大,这些人这些事都应载入史册。
【1】朱琼炳((1897—1954),祖籍长台,定居清湖。毕业于杭州大陆高级测绘学校,曾供职海军测绘局。在杭州办过草编厂,在江山长台开发萤石矿,创办“清湖云炳耐火砖厂”,“云炳工矿股份有限公司”。筹建“浙江省水泥厂”,该厂建成后,他被任命为总务科长和技术指导。
【2】中国水泥网ccement2017-03-20
浙江是全国的水泥大省,散装水泥居全国领先地位,但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前,浙江全省一家水泥厂都没有。
浙江省最早的一家水泥厂,是建在江山市清湖镇的“浙江省水泥厂”。它应抗战而生,也被毁于战火之中。
兴建背景
水泥是国防建筑的必需品。民国时期,中国的水泥厂几乎全部集中在上海、龙潭、广州、唐山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像浙江这样的省份,根本没有水泥厂,所用的水泥多数是从上海运来的。抗战爆发后,国防上需用水泥很多,而过去的各大水泥厂,又都沦陷了。浙江全省所需水泥很难买到,导致价格不断上涨,战前几元一筒的水泥到战后需花费五六百元才能购得。
时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黄绍竑非常关注水泥问题,意欲在浙江省建造水泥厂以满足国防建筑所需,遂向工业技术人员请教如何制造水泥,得到答复:“并非不会制造,而是没有大动力和大机器。”而大动力和大机器问题,在战时中国确实是难以解决的困难。
黄绍竑并未放弃。从1939年开始,他亲自查阅大量书籍了解水泥历史演进及近代水泥最新式制造方法等,画图研究各种制造水泥设备,并与很多实业家探讨分析。最后,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解决了这两大难题——一是用数千年老祖宗所习用的老法,先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用水一泡就成粉了。这样比用大动力机械轧碎的还要细。二是用改良窑代替旋转锻烧炉,只要能够烧到1400摄氏度,也可以有同样功效。1940年春季,黄绍竑拨出专门科学研究经费着手试验制造水泥。年底,水泥试验成功。
【3】周浃(1897---1937),清湖三村人。清末秀才,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同盟会成员。曾任桐庐劝学所长,龙游凤梧小学教员,浙江省立第八师范学校(衢州师范)史,地,美工和书法教员。创办江山清湖完小并亲任校长。擅长书法,篆,隶,行,草自成一体,蜚声浙西。精通中医,与衢州名中医叶百敬等人创立衢州中医公会,被推举为会长,为浙西地区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他一生致力于浙西地区的书法,教育和中医事业,堪称一代名师。
参考资料:
(1)江山政协文史委编《江山史话》(1995--10);
(2)江山政协文史委编《江山民国史稿》(1991-5).
写于2019年3月
(三)
解放后的仙殿山以及仙殿经历了那些鲜为人知的事?仙殿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建筑?仙殿是什么时候毁坏的?是如何毁坏,是天灾还是人祸?
二〇二〇年早春二月,我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迎着刺骨的寒风,两次登上仙殿山,寻访浙江第一水泥厂(水碓坞)和仙殿的遗迹,走访家在仙殿山水碓坞、清湖一村村民何德海(69岁)和清湖一村原党支部书记毛春田(86岁),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调查研究。
首先说说曾经建造过浙江第一水泥厂的仙殿山水碓坞。
自从浙江第一座水泥厂被日本鬼子炸毁以后,其遗址很长时间没有被再度开发和利用。据何德海说,在六十年代上水碓坞时,曾发现那里有浙江第一水泥厂遗留下来的大齿轮以及一大堆生产水泥的材料石灰。何德海在现场指认了它们所处的位置,不过现在已不见它们的踪影。
一直到80年代,清湖公社一大队(现为清湖一村)在浙江第一水泥厂遗址建造房屋,办起了养猪场,几年后养猪场停办。
90年代初,为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户的收入,清湖一大队从上海聘请了一位掌握920制造工艺流程的技术人员,添置了设备,创办了大队农药厂,专门生产920农药。920又叫赤霉素,这是一种作物生长调节剂,主要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促使植物细胞伸长,打破植物的休眠状态,诱导开花,减少落花,促进作物的结果和早熟。920农药厂在当时的农村来说称得上高科技(高技术含量)队办企业。由于种种原因,920农药厂没办多久也停产,还交了不少“学费”。从此以后,这里的队屋相继出租给私人办厂,办过的厂有标牌厂、包装带厂,现在这里办了一家塑胶厂。
1994年前后,水碓坞建起第一座民居,它的主人就是何德海。
下面让我们多花点笔墨谈谈解放后的仙殿。
1954年,抗美援朝战争已经结束,从朝鲜上甘岭战场凯旋回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解放军0051部队挥师南下来到江山安营扎寨,其中的一个团暂时驻扎在清湖一带的闲置民房里(大都是从地主、富农没收来的以及机关、单位和学校挤出来的房子),这个团的骑兵连官兵住在仙殿,战马养在仙殿山下社屋底临时搭建的马棚中。直到1956年清湖一带的驻军才搬到老虎山、十里牌和喇叭山等地新建的军营里去。
60年代,虽然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运动,但除了仙殿里面的佛像遭到红卫兵、造反派的毁坏外,仙殿这座古老的建筑逃过了一劫,依然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70年代初,清湖铁业社搬进仙殿,一呆就是十年 ,1980年清湖铁业社奉命与贺村铁业社合并,撤离仙殿搬到贺村。
80年代,清湖区委、区公所的所在地是清湖下街被政府没收的戴家宅院,房屋老旧,建筑面积相对较小,规模与堂堂的区级公务机关(级别介于乡镇与县之间)不太相匹配。1981年下半年,清湖区委决定择地新建区委办公楼,区委主要领导看中了仙殿这块风水宝地,在时任清湖区区长毛某某的直接指挥下拆除仙殿,几天功夫就拆掉了仙殿的前堂和中堂。此时,正逢江山县进行行政区划调整,撤销清湖区,新建贺村区,区委、区公所设在贺村。这才停止仙殿的拆除和区委办公楼建造工作,此时宏伟的仙殿只剩下一堂---后堂。
据毛春田老人回忆,1984年4月12日,这天狂风暴雨,突然其来的一阵超强龙卷风把残留的仙殿的后堂彻底掀翻,在天灾、人祸的双重破坏下仙殿被夷为平地,变成一片废墟,只剩下几段断墙残垣,从此这座历经四五百年风雨的仙殿在清湖人眼前彻底消失,成为清湖人永远的伤痛,令人扼腕叹息。
如今仙殿的遗址变成了一村村民的一个居住小区。现在仙殿唯一的遗迹仅为一段高约2米长约2.5米外墙。
仙殿到底有多大。我在何德海的陪同下,来到仙殿的遗址进行实地估算,经过我们的目测,仙殿长60余米,宽约40米,占地面积超过2400平方米,差点有四亩。毫无疑问,仙殿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
仙殿到底“长”什么模样,由于仙殿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因此难以再现其原貌,只能凭借曾经去过仙殿、和居住在仙殿附近村民的回忆,以及极其有限的图文资料的描述了。
今年87岁高龄、被誉为清湖人文活字典、二村人邵善祥对我说,仙殿的建筑艺术形式(风格)和布局与宁波的天一阁极为相似,完全可与天一阁相媲美。过去,我没有去过仙殿,但我到过天一阁,对她有较为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对仙殿形象也就有了初步而又直观了解。
家在仙殿山下的86岁毛春田老人告诉我,儿时,他几乎天天在仙殿的附近放牛,经常到仙殿里面玩耍,对仙殿怀有特殊的感情,成年后也不时地上仙殿山看看仙殿。因此对仙殿有极深的印象,对仙殿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通过毛春田老人的讲述我对仙殿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仙殿的形象在我脑海里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仙殿,又名心航庵、紫薇庵、文石书院,因其为“有仙坛为乩仙之所”,几百年前就被当地人俗称为仙殿,因为仙殿,人们把它所在的山----开明山叫作仙殿山,仙殿山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以致于人们忘记了它本来的名字开明山。
仙殿位于“开明山之巅”,傍山而建,坐南朝北,与景星山(老虎山)隔溪相望。正大门前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小石板桥,这座小桥是连接外界与仙殿的纽带,它的两侧是两个互相连通的水塘,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画卷。
如前所说,仙殿由前、中和后三堂组合而成,每一堂地面由低到高,成梯田状,堂与堂之间用台阶相连,中堂的两侧通过廊与前、后两堂相接,形成一个大天井。
后堂是仙殿的核心区域,这里摆放着多尊佛像,供游客和信徒们朝奉祭拜。后堂后墙正中央上方悬挂着一幅牌匾,上面雕刻着“果有神仙”四个镂金大字,整个厅堂庄重肃穆。
仙殿前堂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水池,右侧水池的水供饮用,左侧水池的水供日常使用。同治版《江山县志》有关仙殿的文字记载:“后有阁,临池旁,一径达陆舫”印证了上述说法。
从同治版《江山县志》卷首“清溪古图”可以看出仙殿为“重檐建筑”(罗德胤《清湖码头》),由此可见,仙殿的主体建筑有二层,“最上为‘听松团瓢’”(同治版《江山县志》),这里是观赏清溪百舸争流、两岸美景的最佳场所。
据毛春田老人说,夏天的仙殿十分荫凉,这里既没有苍蝇也没有蚊子,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仙殿地处仙殿山,照理说山间是最容易滋生蚊子的地方,毛春田老人无法解释仙殿这一奇怪现象,于是就把仙殿牌匾上“果有神仙”四个字联系在一起,他认为这是由于仙殿神仙的灵气才使得苍蝇和蚊子退避三舍的。我不太赞同老毛的说法,我认为这是因为建造仙殿的木构件是用特殊木材制作的,这种木料能释放出某种芳香气味(物质),该气味(物质)具有驱蝇灭蚊的功效。另外,仙殿连绵不断的香火也个中的原因之一。
仙殿,气势雄伟,布局严谨,雕梁画栋、工艺精湛。仙殿,山水环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仙殿不愧是神仙的殿堂 、人间的仙境。
仙殿是当时清湖建筑规模最大、年代最久远,在清湖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庙宇,是清湖最为重要的古建筑。这样一座在1942年日本鬼子占领清湖(实行“三光政策”)、1966年的文革“破四旧”都能免于灭顶之灾的重要文物,却被我们那些改革开放初期的地方基层领导一时的心血来潮、一拍脑袋而被毁于一旦,实在让人匪夷所思。文物一旦被破坏,就不能再生,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无法挽回,复制、重建得再像也无非是个赝品、充其量就是一个仿古建筑,没有任何人文、历史研究和考古的价值。因此有的学者把重要文物(主要指古建筑)拆了又要重建斥之为“一蠢再蠢”、“没有文化”的行为。
如果清湖QW主要领导有一点点文物保护意识,如果他们对这座清湖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庙宇仙殿心怀敬畏之心,如果他们放下官架子,在QW的选址问题上走一走群众路线,听一听群众的意见和专家的建议,也许他们就会三思而行,手下留情,就不会贸然下令把仙殿的前、中两堂拆掉,那么仙殿的核心建筑后堂也不至于被龙卷风刮到,仙殿就能得以保护。然而现实世界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只有因果。正是他们的不学无术、无知“无畏”,漠视历史文化遗产,脱离群众、专横跋扈,才导致了仙殿的消亡,他们是摧毁仙殿的始作俑者。虽然对此事件的问责根本不可能,但他们的肆意毁掉名胜古迹的行为应该受到谴责。
仙殿是破坏性建设的牺牲品,破坏性建设葬送了我们的文化遗产,抹掉了几百年的文化基因,割断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一历史教训,值得寄取。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浙江叫大花园建设)运动,但愿类似于仙殿那样的破坏性建设不再重演。
虽然仙殿山的浙江水泥厂和仙殿都已烟消云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仙殿山曾经的辉煌,不能忘记在仙殿山奋斗过,曾经为清湖作出重要贡献的先贤们。
浙江水泥厂的毁坏是国耻,仙殿的毁坏则是没有文化酿成的人祸,无论国耻,还是没有文化酿成的人祸,我们都不该忘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有感于此,我希望在仙殿山立两块牌(碑),一块名为“浙江第一水泥厂遗址”,立在水碓坞;另一块名为“文石书院(心航庵)遗址”,立在仙殿。并分别写上一点文字简要介绍它们的前世今生。以碑为鉴,昭示后人。
2020年3月初动笔 2020年9月19日完稿
(四)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史上,自北宋到晚清出现了一种历时千年之久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即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态。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王炳照)。
仙殿,又名心航庵、文石书院,“明邑人毛应思建”(同治版《江山县志》),作为地处仙霞古道起点、“浙闵要会”、清湖码头的文石书院,小有名气,许多文人墨客慕名来到这里,或参观学习,或讲学布道,或学术交流。有的骚客由感而发,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赞美心航庵(文石书院)的诗作,这些诗作对于我们了解仙殿、认识和研究仙殿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选其中的五首与大家分享。为了便于大家的阅读和欣赏,每首诗的后面列出部分疑难词(或字)的解释,这些词(字)义解释均来自网络。五首诗的题目都有“心航”二字,“心航”指的是心航庵,而非心航山。
心航
明·任光复
三十余年归梦者,闲乘途次访烟霞。
山舠差拟张融屋,竹径浑猜蒋诩家。
逋客重题今日句,道人不种旧时花。
松风似爱寒潭月,洗净浮云未许遮。
烟霞:山水胜景
途次:途中停留,旅途中住宿的地方
舠:小船
张融:张融(444~497)中国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他在清谈、佛学、书法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他特立独行的个性、诙谐幽默的语言、机敏善辩 的口才及风姿飘逸的名士风范对后世影响很大。
蒋诩:蒋诩(前69—前17),字元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不满王莽的专权而辞官隐退故里,闭门不出。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在家门前开辟三条小路,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往来。后来用“三径”意指隐士的家园。
逋客:避逃的人;隐士;失意之人
道人:对道士的尊称;道教士;和尚的旧称
松风:松林之风
浮云:漂浮在天空中的彩云
心航
明·金镜
为厌风波恶,岿然石作航。
澄黄看变幻,极目任沧桑。
佳句留东壁,私心问彼苍。
松间忘白发,烂醉望江郎。
澄黄:静心
沧桑:比喻世上变化巨大
彼苍:那个苍天
偶过心航,柬汪东澜寅长
清·张德纯
市喧初息处,野色乍开时。
岂意见丘壑,真堪托杖蔾。
就坳营阁稳,据脊造航奇。
只虑随慌落,邦君倜未知。
野色:是指原野或郊野的景色,野外的景色,也可理解为野外的春色。出自《冀城北原作》
丘壑:山陵和溪谷
杖蔾:柱着拐杖行走
邦君:(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2)指刺史等地方官。
倜:两种意思一,洒脱,不拘束,二,超然或特出的样子,疏远的样子
心航即景
清·何龙文
征途役役往事频,傀向真源更问津。
枕上黄粱谁作我,镜中白发不饶人。
石泉竹径还依旧,花鸟空山又一新。
此地游踪多逆行,总教道眼笑风尘。
役役:劳苦不息貌
傀:怪异;独立的样子
黄粱:黄粱美梦
问津:问渡口,问路
道眼: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能力
风尘: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同友人游心航
清·余锡
寻秋结伴访仙搓,山麓参差石径斜。
远浦翠分经雨树,疏钟敲落受风花。
楼因近水能留月,屋仿牵船可当家。
听到无声松籁寂,团瓢清思渺无涯。
仙搓:神话中能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竹木筏
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
翠:青羽雀也(说文解字)。
疏钟:稀疏的钟声。
风花:1.风中的花;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3.指起风前的大雾。
2020年9月22 日选辑